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由现实环境和拟态环境共同构建,网络拟态环境是拟态环境的时代产物.随着网络拟态环境在高校的广泛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网络拟态环境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大众化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权威,传播内容的碎片化、非主流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传播参与的自由性、交互性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对话概率.通过夯实优化网络拟态环境的"硬实力"、强化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丰富多元的校园网络场域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2.
网络拟态环境隐形风险源于网络信息的泛滥与失真、传播者发布信息的“低质量”、受众获取信息的选择性等。治理网络拟态环境隐性风险,应提升网络拟态环境建构主体的媒介素养,加强网络媒体把关人的角色构建和作用发挥,促进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的融合和互相监督,构建由多元主体组成的风险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3.
以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为标志的新媒体改变了人们创造信息、接收信息、传播信息的模式,建构起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信息环境。传播环境变迁,话语场域切换,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主体、言语语境、表达特色也随之而变。但“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初心”,其育人导向、话语属性、叙事主线不变也不能改变。“变”为“不变”提供挑战与机遇,“不变”为“变”提供基础与遵循。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在“变”与“不变”的内在张力中立主导、谋发展,需要在把握话语主体变化中增强育人实效、在适应复杂语境变化中坚守话语底色、在缕析表达特色变化中强化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4.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网络社会场域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这种网络社会场域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通过人们生产、传播信息和从事社会交往活动而形成的虚拟实在社会场域,它是现实社会环境的延伸和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虚拟实在性、开放性、多样性、复杂性和交融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信息污染客观地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过程中,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过程看,信息污染产生于思想信息的生成、传输和接受等各个环节中。要有效地治理信息污染,在宏观层面,应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信息环境;在微观层面,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结构要素。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平台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和补充的需要;是增加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是引导大学生合理、理性地使用网络的需要。网络平台是把双刃剑,它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挑战。针对网络平台的优势及面临的实际问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信息传播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和信息监控平台来具体发挥作用。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队伍保障,技术保障和法律、法规、制度保障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7.
网络信息传播的诸多特点使得网络成为多元思潮泛滥的场域,网络中传播的多元思潮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调研显示,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已重塑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其思想状态与网络信息传播紧密关联。总体来看,借助网络传播的多元思潮虽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冲击,但是,由于受制于网络文化"泛娱乐化"倾向的影响,其总体影响相对有限;而不可忽视的是"泛娱乐化"也侵蚀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迎接网络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惠斌 《理论界》2005,(6):169-170
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互联网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可进行多媒体传播、有着高度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等特点。这些既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有人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实不为过。丰富性与跨时空性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目前,电子邮件已经成为我国网络用户的主要通讯方式之一。同时,网络信息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电话线的地方,每天24小时内几乎都可以上网获取各种信息。高校的“围墙”概念将逐步消失,不同高校、不同地区乃…  相似文献   

9.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网络意识形态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是对等关系,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都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主体性困境.克服这一困境,需要不断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系统.既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身份建构,充分整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育意识形态意义上的“网络积极分子”,又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有效协同,形成有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以培育和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意识与行动能力,构建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较为流行的部分,它的新潮时尚性特征使它备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给教育者带来不便,如不能理解部分言语信息和融入大学生网络群体,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预测的结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掌握网络流行语的同时还要开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的新途径,疏通信息传播渠道,并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马焕 《理论界》2013,(10):148-150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育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结合网络的传播特点来分析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外在“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内在“主导性与自主性”的矛盾.并运用网络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搭建“课堂、实践和网络”相互结合的网上网下合力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认清当前形势,发挥网络作用,丰富教育内容,拓展信息渠道,改进教育手段,增强工作效果,已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新课题。一、把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基本要求一是突出理论性和政治性。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要有其鲜明的理论性。要通过设置一些理论性和政治性强的栏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体系,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打破西方网络的“信息霸权”。同时,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一定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义刚 《南方论刊》2009,(11):58-59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不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与外延。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的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在对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进行分析归纳的基础上.从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介质、传播环境四个方面,对新媒体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要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对信息的获得发生可逆性变化挑战着“师者”的权威;教育对象日益表现出的强烈“叛逆性”挑战着当下思政教育模式;信息的裂变式传播挑战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放弃身份权威、重塑当代教育者形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构建网络化思想政治新模式是应对自媒体挑战、提高思想政治实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微博作为大学生网络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新平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机遇,它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显隐性转变、提升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并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沟通平台.但微博这把双刃剑也给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主客体素质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微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全媒体时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需要教育者把握全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根据教育情景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受教育者的需要和习惯,调适和改变原有的话语方式,用受教育者更愿意和更乐于接受的话语来表达和传递教育内容。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换路径,一是要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队伍建设,增强话语主体的理论阐释水平、提升话语创新能力、转变话语表达方式,以此来应对全媒体时代去中心化带来的风险挑战;二是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质量、丰富话语创新形式,深入推进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融合、主流话语与网络话语的协同、叙事话语与情感话语的互补,积极探索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既有统一意志又能凸显个性的叙事风格;三是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环境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发挥全媒体“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优势,完善话语监管机制等方式,着力破解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好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之间的矛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转化效果,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主体、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内容的解构,指出传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传播主体话语权受到威胁、课堂思政教育内容未能与"微"信息结合,以及传播方式与接受偏好相脱节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三个方面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微环境相结合,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包括搭建多元对话平台、借助微环境传播主体;提高思政教育素质、熟练掌握教育微技术;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实现思政教育微结合;与微传播内容相结合、引导大学生价值追求;丰富思政教育方式、增加学生接受度;紧密与微传播结合、增加教育的互动性等.  相似文献   

18.
“微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信息时代,网络已渗透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微时代”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近几年来,学者们对“微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进行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大家普遍认为,“微时代”产生了许多新元素,诸如微媒介、微语言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加快和易化了信息的传播,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为学生更好地参与教学、与教师互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凸显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给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某些学者还分别从学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等方面提出了各种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同于传统的大众媒介,互联网媒介具有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等技术特征,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丰富性和多元性、快捷性和全球性等文化传播特征。这些特性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遵循网络传播规律,重塑网络传播“把关人”;丰富教育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延伸教育媒介,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关切媒介使用的社会影响,积极引导网络受众行为自律;注重网络媒介的深层影响,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沟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双向互动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水平直接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运用,不仅要从微观即具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上着手,更重要的还是要从宏观上,即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综合运用等方面进行理路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