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和普及的时代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已经从学理层面拓展到了实践层面。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进程及特点不仅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也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实践视野和普及面。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发生了重大改变,凸显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出了新挑战。根据时代发展和不同受众需求的改变,选择适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维度传播方法是加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马克思主义传播开始进入"E-science"时代。当前不断涌现出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类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也给作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渠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借助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现代新媒体技术下传播体系的立体构建,将进一步彰显新媒体实践的民族品格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传播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受众诉求与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基础,而平等沟通理念是全球化时代的主旋律和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潮流,因此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应把受众置于一个新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能忘却受众,而应以当代中国大众为传播本位,切实重视受众的心理诉求、接受方式和接受指向,进而建构新的契合受众生活境遇、认知能力和接受情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网络化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技术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社会生态环境。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化境遇,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着三大基本问题:主流网站宣传引领力有待提升,特色理论网络化宣传品牌明显偏少;理论宣传的覆盖范围较低,还存在着诸多盲点和“空白地带”; 网络理论宣传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论宣传的网络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创新明显不足。从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等方面构建适应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和实现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传播对于现实社会过程的影响已经由理论预期转变为具体的事实,网络对于公民的政治参与以及由此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契机和挑战空前地成为一个实质的课题.文章针对当前网络传媒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现状,提出了10个方向性的研究课题和观点,并给出了相应的操作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Web2.0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web2.0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面临全新的机遇和困境。在web2.0的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者已积聚了一定的客观经验,但仍然面临着网络信息传播缺乏新意,网络信息传播力度不足以及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障碍。当前,必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净化网络空间和大力培育网络人才等手段,确保网络信息在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通过网络文化与网络产品的渗透,身处网络时代,我们不能不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和思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根据网络特性,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网络宣传过程中网络语言的规范性和凝聚力,使网络成为弘扬和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6,(2):234-239
新媒体及其传播的自由、开放、大众、平等、即时、海量等特性,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起挑战和冲击,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理性回应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挑战,关键是找到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路径,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媒体相融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新媒体文化,坚持辩证施治,确保新媒体空间长久清朗。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本质是其大众化传播的价值基础,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土壤。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需求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要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作为传播信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中国化和时代化;传播必须选取有利于受众接受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应从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手段和方式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从实践性的角度来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追求。当前城市社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大众化传播平台的现代化和立体化、大众化传播主体的群体特性问题以及大众化传播方法的灵活性问题等。城市社区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建立大众化宣传普及的专业化队伍,建立健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创新大众化的载体建设,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的生成,构建社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11.
自媒体流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与策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媒体作为当今时代最为流行的大众即时交互平台,呈现出传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传播内容个性化和自主化、传播效果集聚化和显著化、传播过程隐匿化和复杂化等四个主要特征.自媒体的出现,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着扩大传播领域、创新传播方式、激发传播热情等有积极影响,又具有冲击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忽视先进文化传播、弱化理想信念等消极影响.有鉴于此,特从优化传播主客体、优化传播内容、优化传播过程等方面,积极构建自媒体交互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体系,努力创新自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兴模式,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新平台、新途径和新方式.  相似文献   

12.
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从如下方面着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提升传播内容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话语风格,增强传播的吸引力;不断推进高素质的传播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方式,提高传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在上海的近六年时间里,艾思奇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开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河,解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目的和任务,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艾思奇的这些贡献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离不开领导干部在政治实践中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富有成效的传播。从政治传播的视角分析领导干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寻领导干部做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理应承担的三种政治角色,剖析当前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领导干部因素,不仅仅是研究视角的变更和理论层次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追寻领导干部在政治实践中优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5.
文化哲学思维路径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蕴涵着马克思主义传播范式的重要转换和跃迁.用文化哲学思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立足生活世界的现实根基,激发受众情感的心理认同,注重主体精神的实践理路,追求交往理性的认识融通.  相似文献   

16.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毛泽东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必要性和实现途径,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温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群众化和通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把注重宣传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途径。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表明,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注重传播内容的时代化、通俗化和多样化;注重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传播对象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内在地包含着日常生活的理论旨趣和大众化的实践要求,日常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场域.要面向日常生活世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满足民生需求以巩固日常生活的本体论基础,丰富精神生活以提升日常生活的真理性内涵,把握信息社会以塑造日常生活的时代化形态.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提出和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再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创新意识提高到新的认识水平。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三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实践的哲学,又是开放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是理论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过程中毛泽东、瞿秋白、李达、艾思奇作出了杰出贡献,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下,面临新的形式,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应有新的内容、新的途径和新的语言,这不仅是迫切的,而且是现实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