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美感的心理机制,也就是科学美感触发和诱生的心理机制,它是科学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心理结构的功能,或者说是科学审美主体心理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由于科学创造是”审美的创造”,科学鉴赏是”审美的再造”,科学鉴赏中所特有的理解活动同时也是对鉴赏对象的再创造,科学鉴赏中的美感体验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科学创造中的美感的再体验.因此,无论是科学创造中的美感还是科学鉴赏中的美感.其审美心理机制都是相同的.科学美感触发和诱生的过程,始于不和谐感的出现,终于和谐感的满足.从心理机制上看,这一过程大体上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这就是移情、同构和直觉.  相似文献   

2.
着眼于审美活动的心理分析,这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这是因为,随着美学基本理论讨论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到,美感经验的精华总是在审美主体的身上发生的,人们的审美活动无论怎样严格地受到审美对象的限定,但最终仍要回到对主体心理机能的分析研究上来,这样才能科学地解释美的本质问题。基于这个角度,本文试图讨论一下,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在审美心理机能理论上有无贡献?它对后来的西方美学发展起了何种影响?应该如何予以评价和把握?  相似文献   

3.
尚庆飞 《学术界》2008,(3):291-296
国外毛泽东研究领域中所谓的"心理历史学派",在正统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历史分析框架之外,尝试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微观个性心理、性格结构以及宏观社会心理的角度考察毛泽东及其思想,试图通过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社会心理研究和个性心理学研究,从主观层面考察和研究毛泽东及其个性心理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在介绍这一学派的研究背景、主要观点及其所在学界所遭遇的批评,充分肯定将这一方法引入毛泽东研究领域的合理性的同时,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对这一学派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批判性考察.  相似文献   

4.
<正> 有关美感的一系列问题,是美学研究中必须予以解决的理论课题群。回顾我国几十年来美学研究的历史,由于受传统的偏重于本体论的哲学方法及相应观点的影响,美学家们对美感问题未能致力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因而对有关美的本质的问题论述得多,而对美感的有关问题却论述甚少。李泽厚同志曾经指出:“在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活动的现象中,在这个美学科学的细胞组织——审美感中,却孕育着这门科学许多复杂矛盾的基元,蕴藏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思辨的概念论在当代被人们重新认识,且显示出网络表达的趋势.这一趋势最初以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说"为标志,随后在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和人工智能科学中经历了从"概念原型"到"语义网络"的实证性扩展,又在科学历史认知的层面形成基于网络的科学概念变化研究.这个不断深化的研究过程,反映出人类语言和科学思想交往的扩大,以及不同学科间在全面求解概念问题上的相互渗透.当然,对网络化也不可作过度的阐释,对概念的研究不能止于概念本身,还必须站在客观知识的高度,寻求跨文化心理类型和认知类型的说明.  相似文献   

6.
在意识形态研究领域,诸多学者对下列问题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探讨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的特征、意识形态的功能、"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与科学等.但是,意识形态的内部结构没有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大多数学者只是在论及意识形态的含义、特征、功能时偶有说明.这一理论研究的"空白点"导致我们不能顺畅地分析意识形态的特征、功能和变化发展趋势.本文探讨意识形态的内在结构,分析"非常态意识形态"的成因,这将有利于我们总结意识形态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一、为什么必须关注划界问题:划界问题的意义 "划界"问题,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始终是科学哲学中困扰人的一个举世难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分析清楚科学不同于其他任何非科学的观念形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或者说,是要划出一个界线来回答"科学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引发出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相关问题,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这一问题对科学的正常发展,对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对于在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中宣传和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如果不能充分了解这个世界,人类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参与这个世界。现时代,科学向传统哲学智慧提出了挑战。科学和人文之间,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之间在传统中存在着鸿沟。生态危机让人们重新反思这种二元对立。现时代的道德、教育体系、工业经济、农业和政治体系背后是被扭曲了的哲学。哲学必须对文明背后的文化之心进行批判,并建设性地修正各种理解。本文受怀特海、梅纳德·亚当斯以及托马斯·柏励的影响,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建议开创"过程生态纪"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李清华 《理论界》2012,(1):142-145
感官经验和美感生成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长期困扰美学家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美学家的态度是游移不定和矛盾复杂的。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分析,在审美活动中,各种感官经验共同参与了美感的建构和生成。优秀的艺术作品还往往能在欣赏者的各种感官经验之间保持一种的微妙动态平衡,从而使欣赏者获得较为强烈深沉的美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创意的经济系统分析框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创意经济及创意产业的研究在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后.概念和理论仍然处于模糊状态,定义弹性过大和微观基础薄弱是主要原因.通过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对创意心理和创意行为的研究,分析影响创意经济这一特殊系统的内生和外生变量,并通过明确化和区别化的"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分析框架,将解决创意经济研究中概念明确性和政策可操作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6):66-72
在当下的美学研究风潮中,"美"和"美感"被主客观合一的"审美经验"取代了,人们既很少独立地研究"美",也很少独立地研究"美感"。其实人们对于美感奥秘的探讨不是太多,而是太不够。比如美感判断的结构分合,美感机制的新旧互动就是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美感判断从结构上看有"分立判断"与"综合判断"之分。在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美感判断中,起主导、决定作用的是关于事物内涵属性的审美判断。从美感的心理机制上看,美感反应的兴奋程度是与审美刺激的频率密切相关的。当审美主体反复接受审美对象强度、容量同样的刺激信息,美感反应就会渐趋弱化,最终产生审美疲劳,推动追求新奇的审美时尚。美感的心理机制和活动历程,就是在保障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生命共振的大前提下,不断由"审美疲劳"走向"审美时尚"的循环往复过程。  相似文献   

12.
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9世纪后半期,西方的美学研究出现了两个重要转变:一是在方法上从自上而下的理性思辨方法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心理实验方法;一是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审美客体转移到了审美主体,注重审美观照中的自我活动,特别是集中对审美活动进行心理分析,集中探讨“在美感经验中我们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等问题。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就是在这一潮流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理论体系。立普斯是移情说理论的系统化者和最大代表。他对移情说作了较充分的发展,把这一理论应用到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的每一个领域中去,作为审美活动的根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  相似文献   

13.
一文学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从历史上看,对它的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上而下"的;一是"自下而上"的.前者多是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形而上"的问题,如把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理念,一种价值,一种意识形态等等,这些属于文学艺术中的哲学探讨的对象;后者多是研究文学艺术中的"形而下"的问题,如文学艺术的形式结构,感知心理,审美体验等等.这些属于文学艺术中的科学探讨的对象.这两者虽然是不同的,但彼此又有着密切的关联.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把这两个不同的问题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搞清楚:或者以前者取代后者,或者以后者混淆前者,最后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文艺学、美学研究领域,“审美心理结构”已不再为人们所陌生。随着近年来审美心理学的日趋发展,人们对这一问题愈来愈表现出高度的研究热情和极大的理论兴趣。但迄今为止,对审美心理结构这个美学概念进行严格界定和系统阐述的文章,仍属寥寥。多数论者只是在自己的论著与论文中,随手拈来,加以运用,而缺少论述详赡的正面切入。本文试图对审美心理结构的内涵、特质及其功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作出分析和阐释,以求对此问题的研究能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以及心灵哲学在此背景下对心理地形学、结构学、运动学和动力学认识的深化,心理内容越来越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其前沿课题主要有心理内容的本质、存在方式、自然化和因果作用等处于心灵哲学、语言哲学和认知科学交叉地带的问题。本文在简要追溯有关概念的起源和演化的基础上,分析了"表征"、"心理语义性"、"意向性"、"心理内容"、"意义"、"关于性"等范畴的联系与差别,厘清了当代心理内容研究的逻辑理路和问题域,阐释了围绕内容的宽与窄、个体主义与反个体主义解释以及内容在自然结构图景中的本体论地位、存在方式、因果作用等所形成的有代表性的理论。本文认为,对心理内容问题的关注,开辟了一条揭示心灵内在奥秘的重要途径,是心灵哲学等学科向前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对认识论、逻辑学、人工智能等的发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逻辑科学提出的新课题日益增多.十年前,问题逻辑在我国逻辑科学的领域里还几乎是一个空白,直至1979年,上海逻辑界才有人开始对"问题"的逻辑进行了初探,后来,北京、河北、湖南、江苏、广东等地哲学、逻辑界的部分学者也开始了对问题逻辑理论的研究.十年来,他们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果.在这期间有关杂志还介绍了美国、苏联等国家研究问题逻辑的一些资料.这些公开发表的论著和国外的资料推动了我国问题逻辑的研究开拓工作.下面将我国十年来问题逻辑研究的几个主要课题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7.
新文学革命提出的反对用典的主张,很快合并到白话的提倡中去了.去除典故的欲求体现了一个深刻的心理草命.旧知识人的文学心理联系着文化典籍(他的文化之家),新知识人则用现实和"真"来代替它.反对用典作为一种手段,被用来打破旧知识人的封闭圈,代替它对知识的统治.经过这一场美感范式的转交以后,用典本身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经济型组织和个体来说,知识型组织与个体的心理契约远比经济契约发挥的作用要大.文章在分析心理契约概念和背逆的基础上,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层面来阐释和分析心理契约问题,旨在拓宽这一问题的研究领域,为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英语中的“花园小径句”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借助认知和心理语言学对"花园小径现象"研究的成果,对"花园小径句"进行句法结构分析和归因分析,并尝试对这一有趣而复杂的心理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0.
一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問題是全部心理学的一个根本問題。在分别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门的教育心理学、年龄心理学、劳动心理学等领域里,这个問題的重要性尤其显著。要正确地解决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必须同时从两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第一,必须坚决地、彻底地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原理,特别是以毛主席的《实践論》、《矛盾論》为指导思想,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二,必须更多地在幼儿园、中小学现场和工厂现场等开展关于儿童和青年的心理发展的科学研究,以坚实的科学事实来帮助这个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