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东美认为怀特海与华严宗思想最相似,认为二者可以从本体论、概念、思想范畴、理论系统上进行比较。方东美将华严哲学与怀特海哲学进行比较的意图是说明怀特海哲学与华严哲学在许多地方相似、相通。怀特海哲学与华严哲学相通说明有机哲学可以医治西方"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弊病,中西方文化是可以相互沟通和融合的。  相似文献   

2.
方东美出生于安徽桐城,是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方苞的后代,根据方东美的自述,他:"三岁读诗经,在儒家的家庭气氛中长大."①后来,方东美又被金陵大学推荐去美国留学,对西方文化也有了自己的切身感受.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使方东美可以在东西文化的比较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在方东美看来 ,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分别代表了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的“真精神”。对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的阐释 ,是方东美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扼要地介绍了方东美关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的论述 ,并指出这些论述至少表明了以下两点 :l、方东美的学术立场是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本位 ,同时有选择地接纳西方文化。这正是现代新儒家的基本文化立场。 2、方东美认为 ,儒家的基本精神是“创造精神” ,道家的基本精神是“超脱精神”。这两种精神 ,都是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方东美的哲学观余秉颐方东美(1899-1977),安徽桐城人,毕生从事哲学与文化的研究,著述宏富,是港台地区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关于哲学,他说:“哲学思考至少有三种途径:(一)宗教的途径,透过信仰启示而达哲学;(二)科学的途径,透过知识能力而达哲...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一种外来文化能否被社会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它的态度。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农民对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是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势必会导致第三方文化的产生。其背景是西方国家对其政治体制以及文化的推崇,而中国文化在传承和走出国门还缺乏推手。在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西方文化的强制性和中国文化的固守性。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体现在思维形式、语言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导向三个层面上,其中价值观导向的差异是最核心的碰撞。而两种文化的交融则表现在我国的民族文化对西方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启迪,发达国家的文化在我国有着一定的渗透,以及中西文化融合三个方面上。  相似文献   

7.
据台湾《哲学与文化》1987年第9期报导,国际方东美哲学研讨会于1987年10月8日至10日(即丁卯年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在我国台湾省台北市举行。 方东美先生系我省桐城人,金陵大学毕业后,1921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1924年夏回国,先后  相似文献   

8.
功彪史籍的蒙古民族在历史上不仅以武功著称,而且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我们在历史上听得太多的是关于蒙古人的战役和屠杀,而听得不够的是他们对学问的好奇和渴望。”①这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在急剧的民族变迁和社会变革中自强不息,得以存在与发展,是因为蒙古民族从不排斥任何有益的外来文化,继承并发展了丰富多采、光辉灿烂的游牧文化。本文仅就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多元成份,即蒙古民族对异族文化的吸收与融汇作一探究。“当成吉思汗团结了蒙古各氏族包括蒙古人和突厥人,领导他们向东方和西方征服世界时,他不但继承了帝国的传统,而…  相似文献   

9.
古璇 《兰州学刊》2010,(12):198-200
在当今社会,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研究已经成为文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中西方文化各自特点与相互之间的联系的正确把握,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道路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从中西方文化的三个典型差异,即思维方式、本体论、宇宙观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各自特色,寻求中西方文化的相通融合路径,从而加强对两种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已陷入封建末代的哀世氛围之中,支撑中国数千年封建统治的传统文化支柱也发生了动摇。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震撼着思想界的思维神经,更震裂了传统文化的陈旧框架,便利了西方文化的强力渗透。战后西方经济文化侵略随着洋枪洋炮而至,在本如一潭死水的传统文化的内湖里泛起了微微的涟漪,震荡着士大夫阶层的传统文化心理。外来文化的闯  相似文献   

11.
美的本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分析。可知:中国哲人的“意境说”与西方智者的“理念说”,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是不谋而合的。这种吻合从中西方文化两个角度,证明了美的本质是主客体之间的和诣、共鸣状态,是主客体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传统文化 ,同时也会或多或少、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同外来文化之间总会发生碰撞、争讦乃至相互吸收、直至融合。历史上当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 ,遭受到本土文化强有力的压制、排斥进而销声匿迹 ,或者外来文化借助强力冲击传统文化并进而消灭传统文化 ,这两种极端的例子也并非绝无仅有 ,但更多的情形则是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不断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适应 ,乃至相互吸收对方营养、改变自身内容、走向相互融合的道路 ,从而将外来文化改造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甚至取代传统文化的地位 ,成为新的历…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命的延续离不开文化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植根于其文化生命孕育的土壤。这个土壤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包括其面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具有自身的历史和民族特征,因而其展现的文化生命具有鲜明的特点。必须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前提下,积极融摄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及外来文化,以文化达成共生的观念,才能展开跨文化的正常交流,形成真正的文化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确证性语境”进行分析,提出其具体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可分析性认知和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逻辑性认知。对“西方文化”的可分析性认知体现在对“多元的西方文化”的可分析性梳理和对“文化背景”的可分析性认知;对“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逻辑认知,体现在对本土性“文化立场”的本位认知和对西方文化中的“东方学”逻辑性认知。“确证性语境”下,中西方文化交流表现出“可分析性与逻辑性”的特征,呈现出“互为文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考察传统夷夏文化观在晚清蜕变的历史轨迹,从一个方面揭示中华民族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心路历程。一、传统夷夏文化观在19世纪40至叨年代的消退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晚清中西文化冲突,与以前历次文化冲突均有所不同,它具有一些新的特点:其一,此次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的外来文化,已经不再是历史上重复出现,而是在时代性上要大大高于自己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其二,此次文化冲突并不像以往那样,是在一个较为平和的条件下进行,而是伴随着西方列强武装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刻背景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16.
思维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就中西方而言,由于各民族物质环境、文化起源等不同,所以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具有不同的思维特征。笔者通过对思维差异对中西方语言表达的影响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全面、多层次地把握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内涵及其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以便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与陈独秀民族文化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德刚 《东岳论丛》2003,24(5):121-124
毛泽东和陈独秀关于文化的本质、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对封建文化的批判都有共同的认识。但是,陈独秀认定民族文化落后而极力主张用西方文化取而代之;毛泽东则认为,我们不仅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民主性的精华,继承农民革命和近代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构成民族文化,并以此成为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毛泽东和陈独秀在民族文化上的区别,除了时代的不同,最主要的是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我们可以将思维方式划分为本源性和实用性两个层面,前者指一种文化之象征性地把握世界的基本或核心构架,后者则指基于这种基本或核心构架而敷设的象征性地把握现实生活的具体方式。文化即为思维活动的创造物,两个层面的思维方式分别对应于理想性文化与现实性文化。当现实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实用性思维方式层面必定会发生变化,而本源性思维方式层面则有可能不发生变化且倾向于不变化。这意味着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用性文化的改变虽必不可免,但国人有可能在理想性文化层面保留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而不必追随西方的思维方式。但这种本源性思维方式与终极文化理想的不变与实用性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巨变,不可避免地要在思维方式以及文化的两个层面之间形成一种错位和紧张,并造成种种文化焦虑。消除这种紧张、龃龉,正是今天国人必须直面的现实和必须自觉承担的文化创造任务。这一工作不可能是各种元素之间简单的排列组合,而必然是一种基于中国本源性思维方式对于外来文化的重构。这种重构的实质就是在中国本源性思维方式及文化理想与新的现实生活以及与之匹配的实用性思维方式之间重新建立起一种搭挂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各异,使得世界各区域、各民族在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上既存在着一致的地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本文试就东西方人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我认为,传统的东、西方之间的差别,反映在哲学世界观上,表现为人们认识和观察世界的角度的不同。传统的东、西方思维,它们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有很大不同的。传统的西方人思维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更多是求“真”;而传统的东方思维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则是“求善”,也就是说,传统西方思维始终关注和探索的是世  相似文献   

20.
达意与说服──中西修辞学传统之异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先秦修辞思想与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思想进行了比较。文章认为:重意和达意是中国修辞的传统;说服方式的寻求是西方修辞学的传统;达意和说明的区别决定了中西修辞学传统对言语交际双方的不同偏重;中西修辞传统之所以不同,盖出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之异和社会条件之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