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十四行集>作为冯至诗歌的扛鼎之作,体现了其诗歌艺术的精魂,具有多方面的认知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试从冯至对时代功利性的超越、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批判继承、对中西艺术传统的融合创新三个方面探讨<十四行集>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艾略特诗歌《荒原》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诗学、宗教、文化、社会与创作.本文试图以认知诗学为研究范式,借助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原型理论、框架理论解读这首诗歌的第一章,研究第一章意象、语言结构和事件的寓意、表现力和对读者的心理作用.研究发现,认知诗学不仅挖掘该诗歌的艺术技巧和创作机制,同时也展示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诗歌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诗歌和外在世界的关系,这是评价诗歌的重要角度,也是确定诗歌格调高低的主要尺度。把握这种关系的是诗人,对这种关系的不同处理体现出诗人不同的艺术姿态,而这种姿态对于诗歌的艺术效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诗歌的精神向度主要取决于诗人对诗歌与世界的关系的处理,不同的处理方式可以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诗歌历史考察,诗人在处理诗歌与世界的关系时,一般主要有四种姿态:对话、介入、逃避、消解,对这些姿态的基本内涵和艺术效用进行比较细致的探讨,对于我们了解当下诗歌的现状和走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叙事诗中的时空艺术很有特色,在时间方面,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时间的运动是无限循环的;在空间问题上,他认为人类和宇宙之间是可以互相感应的.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莎士比亚在诗歌中对时空关系的处理采取了时间的空间化与空间的时间化的策略.诗歌中的时空之问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表现的关系.这种时空关系的艺术性处理开拓了莎士比亚叙事诗的表现手段,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人们通常认为:艺术分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空间艺术依赖于共时性的表现,而时间艺术则依赖于历时性的表现。英国当代著名学者恩斯特·贡布里希从图画再现心理学的角度,对这种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他认为,美学中的这些“先验区别”并没有充足的理由,因为一方面,画家常常通过对某些动作的特定安排,来延长图像的时间跨度,另一方面,对画作的解读总要在时间中进行,而且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①。事实上,作为时间艺术的文学作品如神话或诗歌,亦深深依赖于共时性的认知。法国人类学家莱维─—斯特劳斯在研究神话,…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一门情感艺术,诗歌翻译也是承载译者情感的艺术翻译,是译者从起源到终结舒展其主观情感的复杂心理体验。运用Fauconnler和Turner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结合中国唐宋诗词英译译例,从音韵、词汇和视点三个层面阐释、分析诗歌实时意义构建过程中的情感再现,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认知视角。  相似文献   

7.
时间和空间本是人类探索的两个具有终极意义的话题,对于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人们也多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进行探讨,而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因其语言性长期以来人们将其看成是时间性的艺术。一般而言,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就中国古代诗歌来说,时空之美虽然是其终极的审美追求,但其中空间之美则又是最本质的,因此中国古代诗歌如其说是时间性的艺术,毋宁说是空间性的艺术。而中国古代诗学作为对诗歌艺术的理论认识或总结,其基本理论范畴与观点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揭示了其作为空间性艺术的特质,因此,空间或空间性既是研究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维度,也是中国古代诗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8.
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的作品《旅程》在诗歌意义流淌的各个阶段从各个方面表现出异质化文化观,能够在同质化文化模式读者的阅读认知过程中对其造成影响,实际形成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力.《旅程》是斯奈德诗歌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后现代文化的一种可能向度.  相似文献   

9.
许海 《阴山学刊》2010,(5):46-49,112
虽然诗歌和音乐具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在艺术根源、幻象性质、语言运用、符号载体、内在品质这些方面分别存在梦境与醉境、空间与时间、理性与感性、能指与所指、诗歌与诗意的重要区别,并因此具有不同的艺术性质。分析这些区别对于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理解艺术的本源,拓展艺术原理,把握艺术趋向音乐的根本原因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邹建军  李志艳 《江汉论坛》2008,1(2):139-143
贺敬之虽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诗体形式,但只有楼梯式是最为引人注目的;这种艺术体式虽然有中国诗歌艺术传统的因素,但主要来自于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以及法国以阿波里奈尔为代表的绘画流派,三种艺术资源共同构成了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观感的艺术"、"吟唱的艺术"和"力感的艺术"的特征,并以此成为其诗歌艺术的生命之源.本文主要从贺敬之楼梯式诗歌的艺术来源的角度讨论其构成要件,并对其艺术构成中的种种中外因素作出分辨与评价,以期对中国诗歌艺术的未来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17,(1)
从文学地理学的视阈,来探讨唐代河西边塞诗歌,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可以更好地解读其中的历史意蕴。唐代河西边塞诗歌的地理认知,是唐人对河西边塞环境感知的产物,是一种文化感知行为,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河西边塞苦寒、壮美、奇丽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凉州、燕支山、玉门关、阳关、胡乐、胡舞、边地风情、边地战争等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唐代河西边塞诗的特有意象。唐代河西边塞诗歌的边地战争认知,代表了初、盛唐和中、晚唐诗人对边战观点,以及唐人功名意识的衍化。唐代河西边塞诗歌的地理意象,反映了唐人的河西边塞地理环境观念,具有多重地理象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后方诗歌研究的滞后导致人们对大后方特殊的诗歌观念的忽视。从抗战时期大后方诗歌情感内容的探讨、诗人创作路向的选择、诗歌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以及抗战诗歌艺术缺失的批判等角度展现大后方诗歌观念的概貌,对现阶段科学解读抗战时期大后方的诗歌观念及其艺术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唐五代诗格中 ,关于诗歌体式的研究较为繁盛。崔融、王昌龄、皎然、齐己等人深入文本 ,不仅注意诗歌体貌 ,而且探究诗歌的法式技巧 ,注重对诗歌具体艺术形式的分析 ,归纳总结了重要的诗歌艺术规律 ,推动了唐诗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的艺术的出现与成熟,固然要从旧有艺术那里汲取有益的营养,但它也会对旧有艺术产生一种冲击,使其产生许多新的特点,并为它提供一些新的解读角度和语言。二十世纪的新兴艺术电影,与有着悠久历史的诗歌艺术之间,就存在着这样的双向影响作用。诗歌艺术对电影的滋养,较多引起人们的注意,此不赘言;这里要略加申说的,是另一方面,即电影语言向诗歌艺术的渗透,以及电影语汇在诗歌读解中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诗歌意象艺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与古代诗歌的意象传统纠结,从传统意象体系中突破,重新审视回应传统的过程.30年代诗歌意象艺术,体现了对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意象艺术的自觉兼容,体现了意象本体建构更全面、更自觉的意识.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意象感性形态向智性形态的现代性变革、意象视域的日常性、都市化的关注、意象思维的现代性生成等方面,全面推进了意象艺术现代化的深层发展.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艺术在化用民族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中形成了民族化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6.
自然的玄化、情化、空灵化与中国诗歌意境的生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自然观大致上经历了老庄对自然的玄化、玄学对自然的情化和佛禅对自然的空灵化这样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导致了对美学和艺术的影响不同。其中,老庄对自然的玄化所带来的有无虚实的辩证法为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提供了精神框架,玄学对自然的热爱形成了意境诗歌情景交融的血肉之躯,而佛禅对自然的空灵化处理使中国古代意境诗歌在情景交融的形态和有无虚实的辩证结构中充满了生命的灵机。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产生和发展是这三种不同的自然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影像时代,面临着影像艺术的挑战,诗歌艺术试图适应并反击影像的语言强势。影像时代,诗歌早已开始了对音乐性的逐步放弃;影像时代,诗歌也需开始对绘画性的逐步放弃;诗歌同时也应放弃“诗中有画”的传统诗歌美学,并在操作层面主动放弃对外在视像的刻意描绘而退守于内心心象的精心营造,以形成与影像艺术互相避让各呈其异的生存态势。  相似文献   

18.
一分钟录像艺术的核心是在于时间的形式规定性,它以时间为基础,通过时间这一知觉形式,以现代媒体技术为手段,来界定一分钟录像艺术的主题与视觉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9.
北美殖民时期女诗人安妮·布拉兹特里特诗歌创作风格清新细腻,意象单纯率直,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诗人拷问父权、神权和教义,揭示了清教规范和人本主义思想之间的冲突,她以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和理解力在诗歌中调节了清教对世俗生活的刻板要求,凸现了早期女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评价,对研究北美女性文学传统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诗歌为文学(语言)艺术,有人称之为时间艺术、表现艺术、听觉艺术;绘画为造型艺术.有人称之为空间艺术、再现艺术、视觉艺术等;两者分属不同的艺术范畴.为不同的艺术形态。从各自不同的修饰语看,它们从创作过程所运用的手段和表现形式及艺术构思.到艺术品的审美特点风格特色等等,都有着分明的界限和严格的区别。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从处理对象区别诗和画:“就处理对象说,诗属于精神哲学.画属于自然哲学;诗描绘心灵的活动,绘画研究身体运动对心灵的影响。”(《笔记》)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人们更断然区别诗和画,德国的莱辛从创作角度区别诗和画:“只有那些搞不清诗、画两者界限的诗人们、画家们,才会继续把‘诗如画’当作金科玉律;绘画凭线条和颜色,描绘那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