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5 毫秒
1.
尽管亚当.斯密在两个多世纪前就揭示了市场运行的基本原理,并建立起对自由市场的基本的信仰体系,然而这种信仰不但没有随着市场给人们带来的整整一个半世纪的巨大成就而变得更加坚定,相反,它在本世纪面临了空前的挑战,甚至在某段时间里处于危险的境地。乔治·斯蒂格勒,  相似文献   

2.
米歇尔·韦维卡是法国中生代社会学家中代表人物之一,以研究恐怖主义、种族主义、少数族群以及后共产主义等现象闻名,近来则从事多元文化、社会暴力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办《论争世界》(Le Monde de Débat)和《国际社会学集刊》(Cahiers Internationaux de Sociologie),  相似文献   

3.
雷纳·韦勒克凭借其非凡的学识与才高知深的资质以及学者的敏锐既成为了驰名寰宇的文学批评大师,又是文学史研究领域的渊博学者。可以说.长于实践是韦勒克治学的优势之所在,他凭借其所积甚勤、所蓄甚厚的知识储备及其精到的阐释昭示了文学研究的诸种策略与路径。作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的倡导者.他分别就文学研究者、文学思潮与流派以及国别文学研究史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比照研究。具体而言,对于韦勒克就莎士比亚评论史所进行的研究予以较为系统而深刻的考察与论述,无疑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伦 《中国学术》2003,4(4):263-274
“中国文明乃典型的农业文明”,从第一页起,弗朗西斯卡·伯芮(Francesca Bary)女士就在其为李约瑟主持的剑桥中国科技与文明史中有关中国农业史的著作(第六卷)(Science and Civilisationin China,Vo1.VI.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中,作如此宣示。  相似文献   

5.
何博闻 《中国学术》2001,3(3):264-270
今天,时间研究不仅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时间本身作为社会科学无法回避的主题,也出现在众多对历史与社会的研究著作中。但对于一个时间研究的初涉者来说,面对跨学科跨领域的时间研究著作,总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因此寻找一些入门著作就十分必要。能够起到这样的引路作用的著作并不多,它至少要满足两个标准,一是要覆盖足够广阔的时间研究领域和足够长久的时间研究历史,二是要在每一个主题上能够给出足够深度的归纳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陈新 《中国学术》2001,3(2):327-329
对于希望了解最近20年西方历史哲学研究状况的人来说,波兰女学者伊娃·多曼斯卡为读者提供了一条捷径。《不期而遇》收集了她近年来有计划地对十位西方历史哲学界知名学者的访谈录。这些学者有海登·怀特、汉斯·凯尔那、富兰克林·安克斯密特、格奥尔格·伊格尔斯、杰兹·托波尔斯基、乔伊·吕森、阿瑟·丹托、莱昂内尔·戈斯曼、彼特·伯克、斯蒂芬·巴恩。另外,阿伦·梅吉尔为该书写了导论,伊娃也有一篇自述。  相似文献   

7.
益众 《理论界》2009,(5):1-1
张伟教授的性命·文化·艺术》一书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深刻阐释了艺术的文化特性,揭示了艺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拓展了艺术学研究的空间,开辟了艺术文化学研究的新领域。这是一部以生命为本体建构,集哲学、美学、文化学和艺术学为一体的学术研究力作。  相似文献   

8.
在诸多论述战后英国左派运动的著述中,丹尼斯·德沃金的《战后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历史、新左派和文化研究的起源》,无疑是较为全面论述左派文化政治的一部力作。这部著作详尽地论述了从四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期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传统,语言清晰简练,可读性很强,资料翔实,  相似文献   

9.
王冠华 《中国学术》2001,3(3):240-247
约翰·道尔的近著《拥抱失败:战后日本》荣获了包括普利策和费正清奖在内的多项大奖,实为史学著作所仅见。这部近700页的长篇专著之所以备受青睐,主要不是因为其理论、方法上的建树,而是因为该书细致地描述了战后日本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许多为一般史书所忽略的方面。这是一部考察和诠释“战败文化”的佳作。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本书的问世格外重要。它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到底是如何“拥抱失败”的。  相似文献   

10.
“大学”自从其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和教育模式诞生起,对于这种机构的教育功能以及教育模式的批评追问就没有终止过。而这种批评和追问,在近现代之交的中国和美国,再一次掀起了一轮高潮。这一高潮在中国,伴随着西方式大学教育模式的兴起与展开普及和中国传统书院教育在存在形式上的式微、在教育内容上的退缩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有关“大学之道”的争论。这里所谓的“大学之道”,已经不仅仅指作为机构形态的大学,更意指大学教育的哲学思想与伦理旨归。而在美国,由于现代大学教育中自由主义和实验主义教育思想的盛行,古典主义教育思想也处于日渐窘迫的困境:在这样的状况之下,马一浮和欧文·白壁德从现代大学体制之外和体制之内两方面,对其功能、大学中人文教育的可能性等进行了新的阐述发明。而他们那些看似保守的声音与姿态,其实都坚定地朝向着人类文明之未来所在: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11.
胡传胜 《中国学术》2000,(4):295-300
查尔斯·泰勒在晚近西方特别是英美道德哲学中已成了首屈一指的思想家。他也是最多产的思想家之一,在在世的著名思想家中,也许只有他才能和哈贝马斯的著作量相抗衡。从七十年代起开始,他稳步地推进自己的思考。在波普和伯林那一代英美自由主义思想家把黑格尔哲学当作纳粹主义的重要根源大加挞伐的时候(这种对黑格尔哲学的敌视从二十年代罗素、卡尔纳普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2.
董玥 《中国学术》2000,(4):307-309
杜克大学文学系教授迈克尔·哈特和意大利激进思想家安东尼奥·奈格芮合写的新著《帝国》(EMPIRE)自今年三月出版以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殖民主义的被推翻、苏联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障碍的瓦解,出现了不可逆转的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国传统芙学为视角,从审美对象、审美手段、审芙理想三个层面重新审视钱锺书的"化境"理论.审美对象包含传统芙学中的"言"、"象"、"意",审美手段分别是"观"、"味"、"悟"."化境"理论侧重"意境"的转化,暗合于传统宇宙观,强调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表达了传统译论的最高审芙理想.  相似文献   

14.
古柏  彭刚 《中国学术》2003,4(1):344-348
正如迈克尔·布尔在他这本书的开篇中所说,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城市文化的研究为基于视觉认识论之上的种种理论所主宰着。从瓦尔特·本雅明笔下的十九世纪巴黎漫游者唯美的眼光(《波德莱尔:发达资本主义时  相似文献   

15.
一批来自欧洲、中国和美国的学者通过本书表达了一种共同的学术意向:在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时尝试运用皮埃尔·布迪厄关于文学生产的理论方法,以期对这一课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编者米歇尔·霍克斯(Michel Hockx)在引言中对布迪厄的文学场概念作了直观概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6.
彭小瑜 《中国学术》2001,3(3):271-274
康斯特布尔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享誉国际的中世纪西欧思想史专家,他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对修道院制度和精神的开创性研究。在1982年出版的纪念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Charles Homer Haskins)的文集《十二世纪的文艺复兴和更新》中,康斯特布尔和另一位主编罗伯特·本森(Robert L.Benson)撰写了导论,他们指出,哈斯金斯1927年所提出的“十二世纪文艺复兴”这一概念进一步纠正了以为中世纪是“黑暗时代”的陈旧偏见,  相似文献   

17.
丁耘 《中国学术》2001,3(2):295-302
在九十年代以来的汉语学术思想界,德里达是一个得到极多引用和极少研究的人物。他的一些独特论点和术语似乎已经成了哲学、文论乃至文化研究领域中的老生常谈。与之构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几部公认的重要著作却迟迟未见汉译。直到1999年下半年,《语音与现象》和《论文字学》的简体字版才由京沪两地分别出版,幸而避免了把遗憾带入新世纪。  相似文献   

18.
韩锡玲 《理论界》2009,(11):101-103
20世纪初期,在自由党的衰落以及妇女选举权运动的背景下,伯特兰·罗素曾积极进行英国的妇女选举权实践。这表现在:一方面罗素加入全国妇女参政协会联盟。在该组织中,罗素参与温布尔登的议员补缺选举、阿斯奎斯代表团支持妇女选举权的工作以及定期参加全国妇女参政协会联盟委员会会议。而另一方面对妇女社会政治同盟来说,罗素除了谴责它的暴力策略外并没给予过多关注。  相似文献   

19.
徐健 《中国学术》2001,3(3):275-277
托马斯·尼佩带两卷本德国近代史的问世,立刻成为当年度德国历史学界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在第1卷中,作者着力探讨了第二帝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而第2卷则是围绕着“国家和政治”这个德国史学家的经典论题展开的。这两部长达900多页的宏篇巨著包揽了从帝国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部德国历史,资料精确、内容翔实,同时也反映了德国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状况。作者优美的文体和生动的语言同样也使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语言学家施莱格尔的笔记中,那时,它指代一种特别强调历史的哲学。到十九世纪,历史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它代表一种历史研究的态度,即在历史研究中重视事物形成的具体环境,并据此阐明事物的个体性。此后,“历史主义”一词被利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含义越来越杂,以致于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历史主义的危机”中,一些人将“历史主义”与相对主义等同视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