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法律对社会冲突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东平 《齐鲁学刊》2006,(2):146-148
现实社会是冲突与和谐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并不是不存在冲突,而是社会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冲突。中国目前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需要从法律制度上对各种社会冲突进行有效控制。在立法上,建立一种服务于最大多数人利益整合的制度,实现对利益的分配、保障和协调;在司法上,做到阻止非法利益、平衡合法利益、容许法外利益,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2.
自然保护区被界定为限制与禁止开发类区域,承载着环境公共利益。由于现行立法缺乏对保护区内农民的正当利益保护加以充分考量,从而引发农民对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与管理产生极大的抵触情绪。依据利益补偿理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立法对农民合法利益制度设计的关键在于更新自然保护区的立法理念,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生态补偿机制,以实现生态公共利益与保护区农民私人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世界各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与措施,对于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人类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实践的考察,从立法模式、补偿方式、补偿标准等方面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利益平衡原理及其在知识产权法中的适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益平衡是在一定的利益格局和体系下出现的利益体系相对和平共处、相对均势的状态。利益平衡也是一个提供正当性方法论的原则。在法律领域,利益平衡既是一项立法原则,也是一项司法原则。利益平衡的合理性体现在它是协调冲突性利益的基础性原则。在知识产权法领域,利益平衡的适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知识产权法是以利益平衡为基础的法,利益平衡构成知识产权法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环境教育是自然保护区的重要职能之一,如何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环境教育,以协调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成为时下自然保护区改革的重要议题。研究以龙栖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参考国外和台湾地区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研究,对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教育现状和困难进行分析,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居民与环境、游客与环境两者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从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建立完善的资源解说服务、提供多种类的环境教育方式、广泛招纳人才四方面提出改善龙栖山环境教育的建议,以协调自然保护区人地矛盾。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两种体制转轨的时期,旧体制虽然被打破,但在许多方面还继续发挥作用;新体制虽然开始建立,但尚未确立主导地位。在新旧两种体制摩擦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制度上的漏洞、脱节,不配套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以致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经济秩序混乱等问题。这些情况迫切要求我们认真总结我国几年来在宏观调控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能力。 一、要把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有机的结合起来 实现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是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所谓总量平衡,主要是指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在价值量和实物量上的大体平衡;所谓结构协调,主要是指市场商品的供应结构与需求结构的比例基本合理。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实现总量平衡,经济才能稳定发展;但结构是否协调,又是总量能否平衡的基础。宏观调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实质是利益调整引起的利益失衡。生产力不够发达且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存在问题的物质根源;转型社会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公正是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存在问题的制度根源;"零和搏弈"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利益观是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存在问题的价值论根源。为了协调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和完善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以及确立起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利益观。  相似文献   

8.
关于立法的公众参与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中国立法向专业化、正规化方向的发展,如何加强立法的公众参与已经成为体现立法的民主性、关系法律是否反映人民意志的大问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立法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是50年代以来形成的我国立法的基本原则。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一原则主要建立在计划经济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多元化利益的形成,应注意研究通过什么形式实现这一原则的问题。本文研究了我国现在实现立法的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对立法草案的全民讨论,但这种形式缺乏制度化和法律化的机制。为了使不同的利益能通过立法得到协调、平衡或取舍,增加立法的民主性和透明度,本文提出了两条建议:第一,应在立法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利益集团的作用;第二,使对立法草案征求意见的做法制度化,建立立法听证会制度。  相似文献   

9.
道德协调也就是一种道德的平衡。失衡可能是由道德利益的冲突引起的。从形式上看,只有消除冲突,平衡才能恢复。因此,平衡与失衡是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社会已进入改革时期,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正在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秩序。这反映在道德问题上就是道德的失衡。当代的道德失衡仿佛是一个发颤的弹簧,上下左右乱(扌晃),个体和社会的利益冲突关系难以保持静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利益的急剧分化严重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必须确立利益协调原则、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对社会关系加以协调,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1.
所有罪恶都来自“偷窃”,污染地球就是偷了孩子的未来。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在其发展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实践中,通过官、产、民、学四方面把“天人调谐”思想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能动的文化意识,构建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意识环境。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NGO合作关系的逻辑与生成——建构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建构主义出发,政府与NGO的合作关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双向建构中生成的。逻辑上,政府与NGO的关系总是不断地从对抗走向统一,趋向由不良的结构螺旋上升为良性结构。由于现代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政府公共事务“不可治理性”的增强,以及资源的“外部限制”与“外部依赖”,政府与NGO只能改变原有认知,在合作中寻求发展。虽然目前双方的合作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只要双方在公共利益的指引下坚持双向沟通、反思抽象、内外协调、积极行动,就能够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螺旋发展中不断接近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何天明 《阴山学刊》2010,(2):66-72,124
北方草原古族经过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同其他人群分离之后,创造了与自然生态存在相适应的游牧生产方式和游牧文化,走过一条大传承小曲折的发展之路。他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取得本质认识的"天人合一"观念,深刻反映了人类的生产规模必须与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平衡才能使生产得到适度扩张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规律。生产水平发展到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而必须扩大生产规模时,人们必须遵照这一规律的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对自身和自然资源做"固本培元"的工作,改革自己的生产行为和生产模式,提高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的质量,使二者的力量对比在新的基础上取得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老子》中的自然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的起点上是名词性概念,是对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的无为的生活状态的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道",成为万物的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的原则生存与运行的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的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的自然在其外化和现"象"的过程中又变成了一个动词性概念。其含义是:在伦理阶段,自然保持着道的素朴的真理本性;在教化阶段,自然之"道"异化为"德"与"无德";在道德阶段,自然之道回复其至善的本性,最终达到"道""德"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自然美问题不论从现实还是理论上都有着诸多的困惑,那么"自然"何谓?"自然"何以美?"自然"又如何能美?本文沿着中国古典美学自然观的理路进行探讨,力图提供一种视角以反思自然美理论,反思自然本身及生命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列斐伏尔凭借对空间生产中人与自然空间关系的考察,分析了空间生产与生态危机的关联,竭力达成人与自然空间的全面和谐,让空间生产按照和谐的可持续模式进行下去.空间生产生态化的宗旨就是要建构空间生产中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空间的和谐.空间生产生态化一方面要坚持总体性的生态理念,把满足人的利益和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坚持采用低碳经济,要评估空间生产的生态影响,保证空间生产既合乎人的需求,又合乎自然系统.我们需要转变空间生产方式,倡导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恢复自然生态平衡,推动低碳、绿色、循环经济,形成人人都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创造合适的生态环境,给后人留下一个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的利益格局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人们利益关注的重心也从精神利益向物质利益转移,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发生了从"价值认同"向"利益认同"的转变。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决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能整合不同利益冲突并把冲突控制在有序范围内的社会。一切社会冲突的根源,归根到底都与利益有关。能否发挥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具体来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意识形态的利益整合功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价值导向的同时开展主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对话,在沟通中实现对多样利益的整合。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曾用大量的时间致力于自然科学的哲学研究,并形成了后人为其辑录的《自然辩证法》。书中展示了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于马克思的辩证自然观,恩格斯自然观中应然地蕴含着辩证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当前的科学发展观是这种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延续与自觉,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归物”不是自然的人化而是自然的自然化,人类要以观照而不是改造的态度去面对自然,这就是自然的“自然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归物”。人类要与自然协调共在,达到一种审美化的人生,就必须保持一种使自然“自然化”的距离。王维笔下的山水是超越功利,摆脱主体情感的纯任自然的山水,是达到“无我之境”的最高审美境界。以“无欲之我”观物,方能达“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观物,王维笔下的自然是以物观物的自然。是自然化而非人化的自然,是“天机清妙者”的无我之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臻于优美之至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