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电脑网络在中国日益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诗歌的发展布局--网络诗歌渐渐地成为诗歌存在的新方式,诗歌从纸质媒介向电子媒介转型,由此而改变了诗人的写作方式--从传统的纸笔写作向电子媒介写作转型;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从阅读纸质印刷的诗集刊物转向网络屏幕阅读.  相似文献   

2.
马永波 《北方论丛》2005,(6):148-150
罗振亚是以诗人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介入诗歌研究的.他早年曾以内蕴饱满的笔致写下过追慕与怀想淳朴本真生活的诗篇,而在他本来可以进一步发挥他的诗歌写作才华的时候,他选择了审慎的"退出",走上了一条以理性为指导,以感性为基础的诗学研究之路.这种"退出"无异于更有责任感的"进入",他始终没有离开缪斯左右,他是在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上继续着对诗歌的忠诚与虔敬.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十年,先锋诗歌从九十年代相对沉寂的氛围中重新焕发出风采,从"下半身写作"到网络写作,从"中间代"和70后诗人的崛起,到80后乃至90后诗人的出场,这中间经历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的衍化,诗歌刊物的兴盛,思想性写作的回归,这些现象,昭示的正是新世纪先锋诗坛精神流变的过程,而且对下一个十年先锋诗歌的发展,也有借鉴价值和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40年代西南联大时期的昆明生活对汪曾祺的思想和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衔接现当代的作家,汪曾祺继承了现代文学中鲁迅、废名、沈从文等人开创的书写故乡的传统.书写故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故乡对于作家来说既是一种写作资源也是一种思想资源.在汪曾祺晚年关于精神故乡--昆明的写作中,体现着他个性化的小说观小说是回忆.同时,小说"追忆过去"式的叙述模式在阅读上产生了一种恒在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与王学忠是先相识,再读他的诗的.如果以知人论世的观点看,我以为这样的经历会有助于我对王学忠及其诗歌的理解--这样也许就避免了在认识一个活生生的诗人之前对他没完没了的学院式争论.  相似文献   

6.
郭为桂 《东南学术》2004,(1):117-124
霍布斯的"绝对主权"思想至今仍被"误读"为是为专制主义张目.但只要深入到他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他的逻辑体系中就会发现,作为一个生活在传统秩序解体、新秩序尚未建立的社会转型期的思想家,霍布斯的理论跨出了现代人类政治生活决定性的一步,是新秩序伟大的建构者.他所建构的新秩序理论根基--绝对主权,虽然未能满足现代人的所有需要,但仍未被超越.  相似文献   

7.
T.S.艾略特认为,"非个人化"是诗歌艺术取得成功、达至完美境界的保证,因而在诗歌写作中极力加以实践.但是,诗人个人的情感、观点等"个人化"因素要想完全排除在诗歌之外又绝非易事,也绝不可能.所以,在艾略特的诗歌写作中,尤其是在<荒原>的写作中,明显存在着"非个人化"理论贯彻与背离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反讽在古今中外的诗歌中一直是一种重要的修辞策略。反叛意识形态立场、颠覆社会既有价值体系,"反讽"同样也成为朦胧诗以来的当下诗歌写作中较重要的话语策略,但是第三代诗中的"口语写作"到了伊沙,反讽发展到话语转义的阶段,这时候的诗歌在诗学形式上是一种重大突破,但是,"反讽"成为一种转义也意味着成为某种中心,潜在着某种危险。反讽话语一方面积极推动当代诗学建构,一方面也呈现了某种写作上的误区,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写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闫艳 《人文杂志》2006,(1):157-158
"没有意念,除非在物中"是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奠基者威廉·卡洛特·威廉斯(1884-1963)的一句名言,理解为诗人强调"意"寓于"形";"抽象"寓于"具体";"理性"寓于"感性".从本体论高层次去理解,诗人不承认意念的超验存在,摆脱了现代主义遵循的柏拉图理念超验论(即逻辑中心论).他这句话,后来成了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宣言,激励和影响着它的追随者代代成长.但有时也被人滥用,往往过分强调上半句--没有意念,而忽略了下半句--除非在物中,也就是忽略了不可或缺的"意念",让读者模棱两可,容易给"问题学"家留下话柄,使后现代主义诗歌"特征"中又"增加"了一条"没意念性".  相似文献   

10.
身体在中国现代诗歌中经历了从沉醉走向超越的演变过程。在新月派诗歌中,身体伴随着唯美主义思潮走入诗歌,身体享乐成为精神港湾。此后,"现代派"诗人路易士把身体引向超越,身体成为追问生存意义、寻找终极关怀的路径。最终,穆旦将诗歌中的身体推上巅峰,一方面,他把身体演变为一把"去蔽"的利剑;另一方面,他又将身体视为现实中唯一的实在,并将其推上神坛。  相似文献   

11.
景祐三年(1036年)是北宋诗风变迁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围绕这一年朋党事件的诗歌写作,第一次使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主体意识在诗歌中得到了集体性的呈现."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念,一方面从整体上复苏了诗歌中的政治讽喻精神,形成了以诗讽喻、以诗议政的趋势,另一方面又促使诗人以超脱的姿态面对仕途起伏,为贬谪诗歌带来了积极达观的面貌,从而将诗歌正式引上了庆历诗风的轨道,并深刻影响着后来诗人的写作.  相似文献   

12.
《莱茵报》时期使马克思苦恼的"疑问"是什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莱茵报>时期使马克思苦恼的"疑问"是来自对经济问题研究的"物质生活关系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仅指"他遇到的物质利益问题使他对其当时信奉的黑格尔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产生了怀疑".这一"疑问"的解决不是在他得出第一个研究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之后,而是在他得到"总的结果"--"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之后.  相似文献   

13.
女性诗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躯体写作后,在90年代转向了语言写作.从躯体到语言言说策略的转换,使女性诗歌从性别意识的觉醒上升到语言意识的觉醒,并迅速从面向性别的写作,走向面向词语与诗歌自身的写作.女诗人以独立的女性话语与充分女性化的写作策略,实现了女性世界的完全自立和性别表达,且形成了独立的审美体系.  相似文献   

14.
被湮没的辉煌--论"‘文革’地下诗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润霞 《江汉论坛》2001,2(6):73-78
老一代诗人与青年一代诗人在"文革"时期的秘密写作构筑了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一段被湮没的辉煌,他们的创作不仅是"‘文革'地下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酝酿了新时期诗歌潮流的两条主要流向--即"归来者诗歌"和"朦胧诗".本文全面论述了"‘文革'地下诗歌"的生成境遇、文本特征、文学(文化)渊源及其诗学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三峡不解缘     
一 那是令我终生难忘的一次极不寻常航行. 首先是因为这是同自己敬佩的著名诗人一起远航!雁翼是小八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受过伤,解放后他凭着对文学的挚爱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从一个只读过十几个月小学的战士,成长为一位著名的诗人.雁翼是一座热情的火山,时时喷发着对生活、对朋友、对诗歌的热诚;他的传奇式的经历也吸引着我.同他一起畅游三峡,并同住一个寝室,我聆听到了许多宝贵的教益.  相似文献   

16.
"个人化写作"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命名,也是新时期先锋诗歌批评中不可忽略一个十分重要的关键词,通过对具体历史文化语境中的"个人化写作"策略的选择和演变流程的梳理,对"个人化写作"的欲望化书写的深刻批判、对"个人化写作"复杂性和差异性的细致剖析,更为深入地解读了新时期以来的先锋诗歌中"个人化写作"的丰富内涵和诗学意义,也由此进一步地探索了先锋诗歌创作与批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舒婷称顾城为"童话诗人"之后,新时期文学界一致将顾城看作是当代唯一的一位"童话诗人"。但考察顾城一生所创作的2000余首诗歌,远不是一个"童话"可以概括的,其中存在大量的"非童话"因素。从创作历程上看,顾城的"童话诗"主要是在其创作早期完成的。这部分诗歌作品在顾城2000多首诗歌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从创作内质上看,代表着顾城诗歌艺术水准的并不是其"童话诗",而是他以反思文革为背景的、带有强烈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朦胧诗"。即使是顾城早期的"童话诗",从写作目的来看,也大都与"童话"精神有所背离,其中有太多的与恐惧和死亡相关的"反童话"因素。这些"童话诗歌"从批判社会的意义上来解读更符合其诗之本意。因此,从整体上看,以"童话诗人"给顾城定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其诗歌全貌的一种遮蔽,甚至是一种深刻的误读。这种定位既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顾城,也大大矮化了顾城的诗歌成就。  相似文献   

18.
蔡其矫是当代诗坛的重镇.由于诸多原因,他的诗歌精神与诗歌艺术一直遭到"保留".事实上,70年的苦心经营,形成他独特的诗歌"范式":以海洋为诗心--以欢乐诗学为动力--美与自由为放飞的两翼--游历与爱情诗遍布主要轨迹.他所留下的诗歌遗产,随着时间推移,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瞩目接受.  相似文献   

19.
陆游是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也是成就最大的诗人.他一生都深切关怀着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幸福.陆游后期诗歌中的闲适成分多于前期,但是闲适并非后期诗歌的唯一特征,它的闲适中更渗透着其他的要素,而且也受到了佛禅思想的影响.这些都可以从他的后期创作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20.
瓦雷里认为,灵感对作者的作用远没有读者想像的大.诗歌写作需要作者的艰苦努力,仅凭灵感写不出杰作.瓦雷里将抽象思维重新引入诗歌写作中,突出诗人的自觉与主动性,最终指向写作的根本问题--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