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推进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向更高质量和更高收入水平发展。在理论逻辑上,推进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仅与并联式现代化同频共振,还与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统一。这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目标指向。在实践基础上,完善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降低了共同富裕的机会成本;科学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了统筹、共享和共建机制,降低了共同富裕的社会成本;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的均等化和一体化降低了共同富裕的私人成本。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在发展动力层面,要以强化创新投入、培育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支持制度,做大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在产业发展层面,要通过推动实体经济高端化、数字化与绿色化转型,强化社会创富能力;在区域发展层面,要打造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兼顾“公平效率”的空间战略布局,建设现代化城市群,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2.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是当前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关键。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当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面临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三大挑战,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政策体系,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当前,主要可以从三个方向来把握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一是进一步完善反贫困战略的"补弱"机制,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战略的"做强"机制,在产业振兴、金融支持、生态振兴等关键环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积极构建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的"拉平"机制,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效促进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3.
杨文举  黄依洁 《西部论坛》2021,31(6):111-119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与重庆工商大学学术期刊社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高质量发展西部论坛暨新时代西部社科期刊能力建设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工商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一是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平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二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实现高水平充分发展;三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于中国284个城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有效抑制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升级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两大重要机制;样本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受到本地和周边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交互作用的影响。政府要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从无到有、从有到深的金融服务和增收渠道。要通过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新产业的产生和产业产能的扩大,特别是加大对农村落后地区人力资本的投资,提升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借力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和共享性给予更多农村居民参与金融市场的机会。在我国进入治理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新阶段,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内和区域间协同合作,是富有战略意义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当前,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障碍,由此造成区域间贫富差距难以有效弥合、城乡贫富差距缩短进程受阻、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受羁绊,致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未能充分发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深究其因可以发现,区域自然环境的客观差异、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偏向、区域经济改革的成效有别等,是造成区域发展不协调进而导致贫富差距的主因。进入新时代,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与战略、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深化区域经济改革,推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战略为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能够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问题,推动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能够提高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还能够缩小群体之间的差距.但是现今农村依然存在市场制度壁垒、生产条件落后、民生保障不足等各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共同富裕的发展建设.对此,我国应针对农村问题尽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市场改革进程,加强农村产业建设并改善民生保障服务,下面将重点对乡村振兴视野下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推动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数字经济的热潮,工业社会逐渐向信息社会转型,不同经济主体在互联网接入和使用条件上的差异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以及数字治理体制不够完善,诱致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妨碍了共同富裕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将包容性发展与数字经济结合起来,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全体人民平等地享有美好生活的权利,坚决防止社会两极分化,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最终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系统思维的着力点主要包括:统筹规划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完善数字经济接入条件,促进弱势群体的数字平权;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相似文献   

8.
发展县域经济要走产业互动、工农互动、城乡相融的协调发展之路.着力培植集群式产业、支撑型龙头企业、创新型产业体系、现代化三产、规范化发展环境,推动工业科学发展;打破城乡和区域分割的体制,变"版图经济"为"板块经济";切实做好富裕农民、转移农民、安定农民、提升农民、服务农民等"五篇文章",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高度重视和改善民生;立足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地域特色加强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传统制造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以陶瓷制造业为例,通过剖解高质量发展价值维度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传统制造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关系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只有少数陶瓷产区实现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耦合和协调共进,而多数陶瓷产区面临发展阻滞、短板凸显问题,根本原因是陶瓷制造业集群与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存在欠耦合.未来倚重传统制造业的城市需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提升经济治理能力,以更好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苏南地区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先后形成了经济发展的"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当前苏南地区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苏南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共同富裕,主要体现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相对较高,特别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较高引致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较低。苏南集体经济的发展、"强市场"和"强政府"的协作提高了居民特别是农民的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是苏南共同富裕形成的主要原因。但苏南依然存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经营性收入相对较少等客观事实,应该从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改善经营环境、优化转移支出结构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城乡及各地区、各群体间的协调均衡发展的富裕。城乡关系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影响。统筹城乡关系主要通过经济增长促进机制、整体利益分配格局优化机制、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机制等因素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以新发展理念对城乡关系进行再调整,激活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提升发展成果共享程度,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安徽“十二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一五"期间,安徽总体经济实力增强,区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特征,但仍存在中心城市规模较小、地区发展差距加大、结构性问题突出等问题.在未来5年规划中,安徽应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线,依托核心城市和重点区域,密切产业联系,合理空间分工布局,加强商务环境建设、合作环境建设、政策环境建设和区域问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开创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目前,福建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主要经济发展指标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但受历史原因等影响,福建与东部地区在经济总量、三次产业构成、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比重、财政实力、人均GDP、外向度等指标的差距在扩大.究其原因在于总量扩张较慢、投入强度偏弱、有效需求不足、区域落差较大、发展质量不高、集群带动不强等几个方面.福建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路径选择是:优化产业布局,做强新增长区域;推动产业转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加大要素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产业集群,扩大跨境合作效益;实施接轨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强化平潭引擎,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引导产业转移,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江苏经济正处在发展战略和管理体制双重转轨的重要历史阶段.6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苏地方政府力行"稳中求进"的发展方针和逐步推进组织制度创新,区域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和较快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江苏经济发展在全国率先进入中期工业化和结构变革阶段,但期间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和被迫进行重大调整.进一步谋求江苏经济的稳定增长与领先发展,需要政府不失时机地进行从"总量增长主导型"向"结构优化主导型"的发展战略转轨;从"行政支配主导型"向"利益协调主导型"的管理体制转轨.加速对外开放的90年代,江苏区域现代化的总体进程将日益承受境外亚太地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国内周边发达省区的双重压力.在双重压力推动下,江苏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双重转轨,势必面临一系列机遇和风险并存的重大政策选择.从未来趋势看,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在构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蓝图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战略思想和理论观点,对于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协调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重大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共同富裕——区域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养老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对我国公平普惠的社会保障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建设、流动人口的民生建设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养老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困境,需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加强财政支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循序渐进解决,实现养老保障全民普惠.  相似文献   

17.
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人口规模巨大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张力,具体而言:一是先富与后富的张力,表现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与贫富差距;二是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的张力,表现为自然资源禀赋导致的区域不均衡发展以及政策驱动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三是城乡分割与城乡融合的张力,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分立导致的城乡发展失衡,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断裂与弥合;四是现代化发展的渐进型与加速型之间的张力,表现为社会政策的激进型调整与渐进型调整的分歧。四重张力及其内在矛盾,共同形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是实现共同富裕要破解的现实困境。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需要处理好治理主体与发展动力的关系,收入分配与发展秩序的关系,公共服务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只有在社会整合的基础上,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才能统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现代苏南模式是苏南地区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是融入现代发展理念的创新驱动型区域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社会".现代苏南模式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它将以创新为导向,通过"物质资本积累"向"知识资本积累"、"工业立市"向"服务兴市"、"扩大开放"向"深化开放"、"城乡统筹"向"城乡融合"、"追求富裕"向"追求幸福"、"服务型政府"向"服务型与企业型相结合政府"等六个方面的提升,有力地推动苏南率先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建设同小康社会建设是有机衔接的。率先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地区应该也可以率先开启现代化建设进程。以人为本是现代化的目标导向。达到小康水平后,人民对健康,享受和发展,社会保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都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目标导向中得到体现。共同富裕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以新的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化,不仅需要转向以提高效率为内容的集约型方式,还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针对现代化的"短板",现代化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需要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推进社会和文化建设,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建设需要直面农业和农村,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协调对外开放和国内发展。  相似文献   

20.
《琼州学院学报》2017,(5):103-109
邮轮产业是以海洋旅游综合业态呈现出来的新兴产业,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本文选取2008-2016年三亚市邮轮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协调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三亚市邮轮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度在上下波动中逐步提升.2008-2011年总体处于失调状态,2012-2016年总体处于协调状态,目前两系统仅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三亚市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邮轮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