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吾道一以贯之”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论语》有这样一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吾道一以贯之”一共只有六个字,但这是研究孔子思想一条重要的资料,我们准确理解它,有助于准确把握和分析孔子思想体系特点及其实质.曾参以“忠恕”概括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末了还来个“而已矣”,就是说,没有留下半点余地,“夫子之道”全在其中;后人以曾参是孔子的高足,他的概括似已成为千古不易之论.但是,曾参概括得对不对?曾参说话时孔子本人已不在场,未见表态.但从孔子有关的思想看来,曾参的这一概括是可以讨论的.而且,“吾道一以贯之”实际包括两个问题,一是“道”,一是“一以贯之”,从孔子说话的口气看,似是在对方对“吾道”有个大体了解的前提下,着重强调“一以贯之”,着眼点不是“道”是什么,而是“道”的如何.但曾参对孔子所着重强调的却没有任何解释.为了探究“吾道一以贯之”的真实涵义,我们有必要对孔子之“道”、“一以贯之”和曾参所说的“忠恕”分别作一点考察,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再看看“吾道一以贯之”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正> 何谓孔子之道?《论语》中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有这么一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巳矣。’”(《里仁》)孔子本人没有直接说明他的道究竟是什么,而只是指出这道具有“一以贯之”的特点。曾子的回答倒是颇为具体而自信。由于曾子的看法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它曾经得到孔子的认可,所以有人就提出了怀疑,认为曾子之说未必妥当,概括孔子之道的不是忠恕而应是仁,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的意思是:我“仁”的学说贯穿着“中庸”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忠恕固然不能概括孔子之道,仁也同样不能。  相似文献   

3.
《论语·里仁》篇孔子告曾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而曾子转以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一以贯之"与"忠恕"之间是何关系,忠、恕之间又是何关系,从王弼到程朱,再到清代诸儒,历来的解释观点不一。而《中庸》"忠恕违道不远"的记载,又与曾子"忠恕而已"的说法不一致,诸家注释于此也颇有异同。本文认为,要厘清这些关系和矛盾,需要注意文本话语背景的变化,需要从义理上整体把握文本的意义,不应拘泥于文本之文词。  相似文献   

4.
一意象、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个中心范畴,是人与自然、物与我、形与神、理想与现实、表现与再现、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意象”一词,最初源于《周易》。《周易·系辞上》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至人之意,其不为见乎?子曰:圣人生象以尽意。”此话的意思是谓立象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意思。东汉王充在《论衡·乱龙篇》中指出:“夫画布为熊、糜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这里的“意象”是指用“熊糜之象”来象征某侯爵威严的具有税征意义的画画。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释交融,时人尚辩,因…  相似文献   

5.
听讼与无讼     
听讼与无讼林鹏《论语·颜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引“范氏曰,听讼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则无讼矣。”怎么正本清源,没说。又曰:“圣人不以听讼为难,而以使民无讼为贵。”怎样使无讼,没提。《大学》:“子曰:听...  相似文献   

6.
王恩来 《理论界》2008,(8):116-117
《礼记·檀弓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7.
五行记     
一、五行说最早的五行说,见于《尚书·洪范》。周武王打败殷时,俘虏了殷臣箕子,箕子作《洪范》。箕子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所谓“洪范九畴”,洪,大也。范,规范、法则。畴,类。即大法九类。建工有序社会需要九类大法,即:“初一日五行,二日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口协用五纪,次五日建用皇极,次六日×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日念用庶微,次九日向用五福,威用六极。”这“洪范九畴”,首列“五行”。五行指什么?《洪范》接着说:“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日金,五日土。水田润下,火日炎上,木…  相似文献   

8.
王恩来 《理论界》2008,(11):132-133
孔子对音乐情有独钟。据他的学生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然后和之。”(《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同上)这两则记录,充分展现了孔子对音乐的喜爱和痴迷程度。“三月不知肉味”,  相似文献   

9.
古代“奏章”的典范之作──《出师表》方建斌据《后汉书·胡广传注》称:“凡群臣之书,通于天子者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于此可知,“表”主要是臣下向君王陈述衷情的一种文学形式。其主要特征为强烈的抒情性与说理性,即所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相似文献   

10.
“宰予昼寝”新说陈昌宁读《论语》的人都会注意到"宰予昼寝"这桩公案,注《论语》的人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原文是这样的(见《公治长》篇):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上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  相似文献   

11.
《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章一直引起学者热烈的争议.本文就其中两个聚讼不已的论题深入考察了近代以来众多注家的相关论述,指出:一、孔子之道的“仁”的价值取向对孔子之学提出“觉”的品格的要求.无论是孔子对弟子所作的以“近取譬”、“范本引导”为特征的示教,还是曾子、子夏等对先师之训的遵从,无不是由“效”而“觉”以致“道”.二、“仁”、“人”相即不离、相互成全.只有真正领会了践行“仁”德方面的“知(觉)行合一”精神,把“仁”、“人”、“道”把握在一种向着无穷远处动态升进的视野里,才可以说真正理解了“一以贯之”,理解了孔子学说的形上之维.  相似文献   

12.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力,鼓之舞之以尽神。”(《易传·系辞上》)在言意理论中,《易传·系辞上》所载的这段话历来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它明确提出了两个命题:“言不尽意”和“立象以尽意”;第二,从汉代以来,《易传》一直被视为儒家经典,以上两个命题自然关系到如何解释儒家的语言思想问题。儒家坚持“正名”、“立言”、“宗经”等,那么,“言不尽意”与上述思想是否构成矛盾?魏晋玄学家对这个问题作过思考,…  相似文献   

13.
汉文帝置经博士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文帝置经博士考曹金华《后汉书·翟传》:初,之为大匠,上言:“孝文皇帝始置一经博士”。章怀太子李贤注曰:“武帝建元五年始置《五经》博士,文帝之时未遑序之事,之此言,不知何据。”此后对文帝曾置几经博士,遂为千载难解之谜。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经说》:...  相似文献   

14.
一、“诗言志”在批评与创作两个层面对经学隐喻的执行《文心雕龙·比兴》曰:“《诗》文弘奥,包韫六义。”①在儒家的“六艺之教”中,对社会发展影响最为重大的就是《诗》教。关于这一点,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战国之文,既源于‘六艺’,又...  相似文献   

15.
<正>观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潮流,本质上是中国缓慢地走向实现统一新格局的历史运动.可是,起初的中国人并不十分清楚这一切,只能通过可能的方式为改变或争取时局的好转进行无畏的探索.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便是动机于试图改变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他致力于实现“为东周”(《论语·阳货》,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的政治主张,并为之奋斗了一生,终于没有结果.他之后,他所培养的一批“斐然成章”(《公冶长》)的青年才俊之士,并没有因此放弃思考与探索,而是以孔子的“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互勉互进,并在相互切磋、争鸣中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孔子殁后,孔门后学两极——洙泗之学与西河之学赖以生成的历史条件.子夏在孔子殁后,适应着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新格局,居于魏之西河,做了魏文候的先生(《史记·魏世家》).在魏国他把孔子学说发扬光大,成为一个“与现实政治直结的子夏学派”.①曾参则居于鲁国诛、泗之间,以孔子“吾道一以贯之”(《里仁》)为使命,“吾日三省吾身”(《学而》),发展了孔子注重内省体察的思想,形成为“极度重视个人修养的曾子学派”.②洙泗、西河之学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这种分野,自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但也不能不注意到,在上述两家共同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16.
文献资料的检索与运用李茂生一、什么是文献资料文献,据《辞海》的解释,是指典籍与宿贤。“文献”一词,最早始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足是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证之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夏代...  相似文献   

17.
《周易》卦爻辞中之贞悔考(续篇)李西兴陕西历史博物馆四、贞吉悔亡通释1.《成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咸》九四爻变生《蹇》卦。其辞曰:“利西南,不利东北。”按:《周易》卦爻辞多取材于殷周之际的筮辞。当时殷周对峙,周在殷之西南,殷在周...  相似文献   

18.
论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高秀昌如果说“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那么“反”就是老子辩证法的中心范畴。《老子》中“反”字共有4见:第25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相似文献   

19.
自从周初太伯迁居江南,开创吴国,这块土地便与“吴”字结下不解之缘。尔后,江南大地曰吴地,居民曰吴人,少年曰吴儿,美女回吴娃,水牛日吴牛,良蚕日吴蚕.丝绸曰吴绫,利刃曰吴钩,民风日吴俗,方言曰吴语,总之离不开一个“吴”字。江南称吴,肇始于周代吴国。但是吴国何以称为吴国,即吴国的得名之由,却并非人人可得而闻。下面试为考述。据《史记》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父.有子三人:长曰太伯,次曰仲雍,少子曰季历。季历生昌。古公在父欲立季历以传昌,子是大伯、仲雍二人乃奔江南。“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①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周处早年除三害故事,初见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原当出自幕客传闻,唐人且将此段文字写进《晋书·周处传》:“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胁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邪!’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