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闻一多是一位"爱国诗人",是一位为国为民奋起而执笔的"斗士"。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坚持东方文化的"绝对之美",始终对国民党的"兽行"进行最猛烈的冲击。他拥有着一种"战斗反抗的斗志"和"文化态度"的行为,这些都将其"方正"人格显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虽然失去宝贵的生命,但是他有了"道",因此,获得圆满和永生。  相似文献   

2.
诗人、学者和斗士的交汇融合成就了闻一多,而此三者的相对分立又形成了闻一多的人生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无论是他作为诗人那勃然欲发的满怀激情,还是作为学者那埋头苦干的求实态度,抑或是作为斗士那坚毅果敢的无畏精神,都与庄子有着一定程度的关联.只是由于社会与人生的曲折变化,使得这种关联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或取顺向的自发接近,或取理性的深沉思考,或取逆向的愤激背离.正因为如此,我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曾自豪地说,我"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确实,在他47年的生命历程中,有42年是在学校度过的;其中,教育生涯则占了21年(在西南联大任教长达八年).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战士,但一直是以学校为阵地进行创作、科研和斗争的.他"为国育才执鞭教坛垂二十五年留有不可泯灭功绩",被誉为"青年的导师"、"刻苦的园丁". 作为教育家,闻一多并没有留下什么教育理论专著.但从他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有关言论中,我们可以窥见其教育思想的大致轮廓及其丰富内容.闻一多的教育思想,同他的诗歌、学术成果和美学思想一样,有着鲜明的独特个性,是我们今天在建设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的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一九四六年,他为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反对内战,争取人民的自由民主,而被特务暗杀,为祖国人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不朽的革命英烈。闻一多的生命所以能够发出这样灿烂的光辉,自然是经过了一条漫长而又艰苦的探求革命真理,不断自我解剖的人生道路。但是,这与他把爱国主义作为自己人生道路的起点,是有很大  相似文献   

5.
当人们寻觅青年恽代英的思想轨迹时,不难发现,新文化狂飚在他心中引起的强烈震撼和共鸣。同时也不难发现,他以无比的热情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启蒙运动中,用那鞭辟入里的政论震聋发聩的呐喊,睿智思辩的光焰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光彩,表明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最杰出的斗士之一。  相似文献   

6.
符杰祥 《殷都学刊》2010,31(3):57-59
在战乱、灾难、饥饿、腐败的四十年代,激变为民主斗士的诗人闻一多对曾经不屑一顾的鲁迅由隔膜转向同情。时势艰困把闻一多逼迫成了又一个鲁迅,也让他重新认识了鲁迅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新诗界里,闻一多先生是一位经过时间的考验、迄今仍为人们所称道和敬重的优秀爱国诗人。他在中国现代文学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不容忽视的位置。自从闻一多先生英勇殉难,时间过去了三分之一世纪。但是他“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反动势力的手枪的凛然英姿,至今仍浮现在我们眼前;他的诗歌中洋溢着的爱国主义激情,将永远回荡在中国人民的心间。在今天,充分而历史地研究闻一多,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仅就闻一多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的成就,以及他的创作道  相似文献   

8.
陈独秀是我国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五四前后中国社会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反帝反封建的斗士,站到了时代的前列,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唤起中国人民新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陈独秀又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两种不协调的思想:他既有要摧毁一切旧的封建残余的信念,又有维护旧东西的一面.这正体现了当时我国思想界刚从封建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客观实际.对这一时期陈独秀思想的发展进行一番剖析,有助于我们认识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刘殿祥 《江汉论坛》2006,(11):134-136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乔彬  赵晓岚 《江汉论坛》2006,12(11):131-134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许祖华  孙红震 《江汉论坛》2006,3(11):136-138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乐平 《江汉论坛》2006,(11):128-130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国恩 《江汉论坛》2006,12(11):125-128
闻一多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如今,这一惨案已过去整整60年。为了纪念闻一多殉难60周年,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武汉大学文学院、闻一多基金会联合主办了"闻一多殉难6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7月),本期文学版特从会议论文中组织了这一组笔谈。其中,闻黎明的《美国对李公朴、闻一多被刺事件的反应与对策》,回到历史现场,仔细分析了李闻惨案后美国的反应与对策,有助于透视当时国际主要政治力量的整合与变动。陈国恩的《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则从解读闻一多的书信入手,详尽分析了闻一多的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人格。李乐平的《闻一多前期新诗理论的贡献》认为,作为诗论家的闻一多在其前期提出的艺术观点都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邓乔彬、赵晓岚的《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研究了闻一多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重点强调了闻一多的学术史贡献。刘殿祥的《闻一多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则在中国现代学术史背景下观照闻一多的学术史价值,很有针对性。许祖华、孙红震的《闻一多大学教育理念的现代意蕴》研究了作为大学文学院院长与教授的闻一多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新理念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闻一多是一位具有卓越贡献的诗人。他的诗集《红烛》和《死水》,不但给人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和鼓舞,而且也给人以艺术上的多方面启迪和丰富的美感享受。恰如臧克家同志所说:“‘五四’以来有成绩的诗人很多,但艺术特色鲜明,卓然成家,使人读了诗就知道它的作者的人,并不多。一多先生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这种突出性表现在很多方面,讲求语言的色彩美,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一) 闻一多向来重视诗歌的色彩。这种重视,与诗人自身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闻一多从小就喜欢美术,早在十一、二岁时,就能画得一手相当真切的山水人物。进入清华学校后,更发展了他在这方面的兴趣。据  相似文献   

15.
胡适是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著名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作出过突出贡献。“五四”运动以后,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发展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此后,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开始逐渐分化。在这个分化过程中,胡适接连就西方的“主义”与中国的“问题”,写了三篇文章,表明自己对当时中国思想界兴起的新思潮的不同看法。文章写于“五四”运动后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错综复杂,良莠难分。这时期的胡适,一方面还是一个抱着救国救民愿望的新文化运动的民主斗士;另一方面他思想上又顽固坚持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崇尚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处在逐步向资产阶级右翼转化的过程中。因此,“问题与主义”的文章,鲜明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6.
既往有关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关系的研究,多已注意到他既有支持又有反对的矛盾态度。然而,透过态度这一表象,可以看到他对新文化运动更多是造势与借势。五四学生运动后,孙中山以自己的方式将部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形式纳入其革命方略中。他在1920年所使用的"新文化运动"一词也有其特定含义,强调民众动员,倾向借宣传以取得革命成功,相对并不看重反传统、欧化或白话文等,与胡适所谓的"新文化运动"侧重不同,实各有抱怀,处于错位的"战场"。在后续的历史记忆中,胡适等五四当事人和国民党人多从新的历史现实出发,重新叙述孙中山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直接或间接建构了孙中山的历史形象。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从诗人、学者到民主斗士,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所走过的道路。他的思想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爱国主义思想自身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他思想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他心目中的“应然”中国与“实在”中国的矛盾运动。其思想突变起始于抗战后期他对原来的国家观念的扬弃。他目睹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日趋反动,认识到了国民党的政府不能代表国家。他受五四精神的鼓舞和共产党人的影响,转而从“人民本位”立场上认同了新民主主义方向。闻一多的思想转变,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先进知识分子与他所从属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广泛联系,凸显了他在为人民的民主与和平的新中国而奋斗的事业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一、殉道者与人格之歌的诞生 历尽坎坷的诗人岑琦,近几年连续出了三部长篇抒情诗:《闻一多之歌》、《朱自清之歌》(此二部以《闻一多之歌》为名,1986年4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雪峰之歌》(《载《江南》1988年第3期)。著名九叶派诗人之一唐湜在《岑琦的两支歌》(《闻一多之歌》一书之《代序》)中称《闻一多之歌》(以下简称《闻歌》)与《朱自清之歌》(以下简称《朱歌》)“是两位诗人斗士的颂歌,两篇崇高的悲剧”;我以为,《雪峰之歌》(以下简称《雪歌》)  相似文献   

19.
<正> 闻一多先生是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这三者在闻先生思想发展的过程中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诗人时期的闻一多先生,面对祖国危殆,国土日蹙的现实,接受了“五四”科学民主精神的洗礼,怀着振兴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宏愿,探索人生真谛的理想,写下了《红烛》和《死水》等诗集。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炽热的诗情,宏伟的愿望凝聚的结晶,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  相似文献   

20.
<正> 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闻一多无疑是继郭沫若之后诗坛上的一位奇峰突起的爱国新诗人。关于这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他对我国早期新诗运动的贡献,拙作《闻一多是唯美主义诗人吗?》①曾有所论及。这里着重谈谈闻一多与“新月派”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