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悦  王林 《南方论刊》2020,(4):107-109
"三线精神"是三线建设历史的凝练和结晶,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既是铭记历史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三线精神启航地的攀枝花,凝聚着中国三线建设的拼搏与荣光,三线建设成就了攀枝花,攀枝花又升华了三线精神。在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下,攀枝花亟需找准传扬路径、选好传扬方式、发挥地区优势,传承红色基因,大力传扬三线精神,促进新时期中国精神的重建与升华,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民族基因和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格,家国情怀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和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它从个体修身开始,沿着家(乡)、国、天下的伦理路径不断渗透和化育,通过明确个体对家庭和国家必须承担的伦理义务来提升个体德性,最终实现个体人格的升华以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家国情怀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是每个中华儿女汲取精神养分、汇聚精神力量的不竭之源。  相似文献   

3.
2015年度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显示:观看电视满足了民众的休闲和社交需求从而提升了幸福感。电视使用影响幸福感的一个深层机制在于电视能够培育民众的家国情怀进而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在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家国情怀正逐渐被消解,充分发挥电视弘扬主流价值观和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对培育民众家国情怀进而助力幸福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郑妮 《天府新论》2021,(3):8-13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三线建设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所形成的“三线精神”十分值得深入挖掘与凝练。带着“三线精神”为何提出较晚且传播力度不够的疑问和思索,以攀枝花三线建设为例,回溯“三线精神”在萌芽与酝酿时期、塑造与形成时期、发展与传承时期等阶段的不同意蕴,可以从历史的维度对“三线精神”即“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予以阶段性呈现。在党性教育视野下,“三线精神”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厚重的传承力,其时代价值得到进一步丰富。  相似文献   

5.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其形成有着基于宗法制的独特历史文化背景。事实上,“家国情怀”在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家国同源、家国同构与家国一体,在更深层意义上则需要结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来理解。同时,“大一统”“忠孝一体”的伦理观念是“家国情怀”的内在价值线索,沿着这一价值线索,可以在现代化转型中找到“家国情怀”的现代版本,即爱国主义。通过这种伦理价值分析基础上的从家国情怀到爱国主义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并挖掘民族复兴的深层次力量,找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赵得贤是中国朝鲜族舞蹈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所创作的舞蹈作品具有深深的“家国情怀”,在民族存亡时刻他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用舞蹈艺术唤醒中华同胞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意识。赵得贤的革命战争题材舞蹈创作观念是他在战争年代与侵略者斗争的有力武器,是唤起人民保卫家国的精神表达,亦是他在和平年代传递民族情感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5,(7):41-46
"家国一体"思想是中国古代国家架构与治理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使中国社会弥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个体人生价值的核心;助个人成才,助国家治理,是家庭的价值核心;民为邦本,君人者以天下之心为心,成为治国理政最基本的指导思想。重构"家国"理念,对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有重要意义。要传承"在家尽孝"与"为国尽忠"的文化精髓,重构以感恩情怀和勇于担当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传承"国家认同"与"家庭自律"文化精髓,重构公共空间意识与内部自律意识;传承"以民为本"与"天下为公"的文化精髓,重构民生为先和国家为重的现代准则。  相似文献   

8.
中国怀乡诗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特性,抒发了中国诗人共通的文化情怀,深具人文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和平安静的生活向往;家国通一的志士情怀;温馨淳美的人伦情味。  相似文献   

9.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同日本帝国主义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和铸就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概括为:简单朴素的爱国情怀、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其中拯救祖国于危亡的爱国情怀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之源,不仅体现了普通群众简单真挚的爱国热情、青年学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追求,更体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正是在爱国情怀的指引下,锻造了东北抗联将士的顽强意志,创造了保家卫国的历史伟绩.  相似文献   

10.
韩向臣  李龙 《东南学术》2021,(5):97-107
家国关系是人类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而东西方之间却在此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逻辑模式.恩格斯立足于人类学研究成果,在分析了西方尤其是欧洲国家起源的经典案例之后,以国家与社会的二分为基础,形成了其家国异构理论.而一些学者在研究古代中国时,则出现了家国关系的另一种视角,即家国同构理论.但是,面对广阔而复杂的历史画卷,仅仅将其概括为家国同构难免有失偏颇.这一贯穿中国几千年之久的逻辑底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时代话语,并最终随着近代中国国家的转型而解构.今日之中国,法律取代宗法伦理成为调整家国关系的核心要素,家庭的私领域特征不断凸显,而传统的家国理念也更多地体现为家国情怀这一道德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陈嘉庚先生与孙中山先生以及汪精卫、蒋介石等国民党要员交往的梳理,考察了陈嘉庚先生因公忘私、一心为国的伟大情怀.虽然陈嘉庚先生与孙中山先生以及汪、蒋二人的交谊深浅不同,但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运用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从理解的成见和历史性以及视域的融合两方面,以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第三代》和欧文·威斯特的《弗吉尼亚人》为例,分析了胡子文化和牛仔文化与中美民族精神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胡子文化中反映的侠义精神、抗争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是一致的,而这种家国情怀在抗战过程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牛仔文化中自立、冒险和坚持正义也是与美国精神及美国梦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在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种文化形成的原因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一贯的认识论研究带来了身心割裂的负面后果及个体生存角度所蕴含的身心统一的和谐状态;通过对比西方传统中的身心二元和中国传统中的身心一如,明确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生动、完整恰在于身心一如基础上心之于身的主宰,进而揭示出人的精神超越之可能的条件,为在现代社会仍能延续中国几千年来那份对家国天下的担当意识和济世情怀找到内在的根据和动力.  相似文献   

14.
陈夫龙 《东岳论丛》2023,(4):36-43+191
《红日》以宏大叙事的史诗化追求和现代英雄人格精神的形塑与坚守独异于当代文坛,不仅熔铸着作家吴强的政治忠诚和艺术真诚,而且体现了他高远的价值理想和深沉的家国情怀。“红日”作为一种精神象征照耀着沂蒙大地,不断丰富着既具传统文化底蕴又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沂蒙精神,日益充实着山东乃至全国的红色基因图谱的建构。《红日》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以宏大叙事结构再现了一支英勇的人民军队辗转千里、驰骋疆场的征战过程,还在于它形塑了一种现代英雄人格精神,使小说成为以英雄为核心形象的一曲英雄主义颂歌。  相似文献   

15.
古徽州是深受中华“仁者爱人”儒学思想熏陶的“礼仪之邦”。古徽州的清官廉吏、徽商、新安儒医和民间义士、百姓,历朝历代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在国家和百姓遭灾受难的关键时候,都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慷慨解囊,捐赈救灾,为民解困,为国奉献。表现了一种爱国悯民的社会担当情怀,用伟大的行动精彩地诠释了以天下为已任的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解决现代社会精神迷失,道德失范的一剂良药;是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必要举措;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和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重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  相似文献   

17.
从对“朴”的诉求看梭罗与陶渊明的“隐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洁 《兰州学刊》2007,(12):134-136,92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与陶渊明分别为美、中两国文学史中以"隐逸"著称的创作者和思想家,他们都选择"隐逸"的生活方式来进行个人对于人生和时事的人文关怀.文章试从两者对"朴"的诉求的一致性分析入手,结合他们的生平和作品,比较论述他们"隐逸"情怀的异同,探寻中美异质文化思想会通中所具有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18.
抗战开始后,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战争环境中,三校颠沛流离,由平津而长沙,由长沙而昆明.无论是在西南深山峡谷、神秘民族村落的漫漫旅程中,还是在蛰居彩云之南的八年岁月里,师生们弦诵不绝,一代学人在体味到家国之难、加深家国情怀的同时,也深入社会、接近乡民、考察民俗、搜集资料,他们调整精神与学术方向,实践学术报国理想的同时,也从各层面服务云南地方社会.  相似文献   

19.
南宋文人穿越千古时空的界限,将人世沧桑、兴衰成败之感,谱成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凄清的怀古词篇。时代背景的不同,咏怀古迹的差异,词人主体的不一,形成同中有异的抒情格调,汇成南宋浩荡激越的怀古情愫。南宋文人诉诸怀古词作的书写,在突出浓厚的主体价值的同时,还渗透着强烈的文人情愫,既有拯救家国的儒家精神,又有隐逸江湖的道家情怀。  相似文献   

20.
丁媛媛 《南方论刊》2022,(1):107-109
本文通过剖析五四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内涵,分析了以五四精神涵养青年学生爱国情怀的历史意蕴与时代价值,指出爱国应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应是具体而现实的以及爱国应站稳人民立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青年学生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分析思考与路径探析,以期为五四精神融入青年学生爱国情怀涵育提供理论借鉴与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