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生态哲学在解构了人类视域的基础上,实现了在万物视角下的对于自然的观照和生命的尊重,同时以其全息整体的生态宇宙观、万物平等且相通的生态认识论、物无贵贱的生态价值观以及注重生态修养的心性论组成了具有前瞻性的生态思想体系,描绘了一幅"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生命共同体蓝图。庄子生态哲学提醒我们跳出人类视域的局限来接近世界,去感受人类命运与自然命运的联结;提醒人类思考自己在生命共同体中的位置,顺物自然、寓诸无竟,回归自然的本真。庄子生态哲学对于当今世界具有独特且深刻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2.
“智力圈理论”是由苏联学者提出的一种关于当代人与自然关系互相协调、共同进化的理论。“智力圈理论”的哲学宗旨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为了提醒人类认清自己在全球时代的责任,应当倡导一种“全生态意识”。 作为一种哲学观念的生态意识早已有之,而高度发达的生态意识——“全生态意识”的出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化在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中介作用韩民青山东省社科院哲学所所长、研究员目前,对文化在哲学层面上的探讨日益深入.其突出的标志是把文化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这个终极性的问题结合起来,充分揭示文化的蕴涵。在本文中,我试图在"人类与文化"之中再加上一个"自然"的因...  相似文献   

4.
从自然生态到产业生态——论产业生态理论的科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国民经济中各行业集合的产业,是一个典型的人工自然系统。从个体、种群、群落和系统四个层次的要素对比分析发现,产业这个人工自然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诸多的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把产业看做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借助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来建构产业生态理论。通过自然生态与产业生态的同构性比较为建构产业生态理论提供了可靠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生态性功能注重"人—自然一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受教育者生态伦理、生态人格、生态智慧和生态保护能力的培养。这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有机契合的,是高校德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构建高校德育的生态性功能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从理论教育、环境熏陶和实践养成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成为"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当前哲学研究中被悬置掉的马克思哲学视域的讨论。应当重新在学界深入讨论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于"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伦理中,作为道德关怀对象的生态实体究竟应该是生物个体还是像群落或生态系统那样的整体,生态中心主义与生物中心主义一直存在分歧。这要归结于生态学无法解决的一个哲学缺陷:具有本体论地位的生态实体的尺度划分的差异。如果从伦理学理论出发,一定程度上能规避这个缺陷:在功利主义的视域下,生态中心主义与生物中心主义是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殊途同归;在道义论的视域下,维系了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间的张力;在美德伦理的视域下,形成了建构生态道德共同体的环境美德伦理共识。当然,从不同的伦理视域审视生态实体,功利主义、道义论和环境美德伦理也各自存在缺陷,但不妨碍得出个体的生态实体观是传统的还原论思维,整体的生态实体观既具备生物中心主义的解释力,又可为生态伦理的理论建构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历史时期内,自然哲学的发展比较缓慢,甚至被现代西方哲学遗忘。自然哲学是哲学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对自然哲学研究进行新的构想从自然本体论转向自然发展论,从天然自然观转向人工自然观、并对自然哲学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位。  相似文献   

9.
苗伟 《新疆社科论坛》2008,(4):17-20,67
由于时代的桎梏和革命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变成了一个被长期遮蔽的视域。走向文化哲学,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化转向,既是文化时代理性演进的文化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品性的诉求。今天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必须带着一种继承和创新的态度,重构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当代形态,而不是简单地向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复归。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性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与中国现代性诉求之间存在着"历史契合"。作为一种关切现实的理论平台,现代性视域有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一论题深化。从而作为现代性基本建制的资本逻辑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切入现实的通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在互动中,呈现出一些基本原则,应以资本逻辑批判为主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现代性建构的理论资源,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共同目标。在建构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中国化的"理论—实践"的相互切入中共同推进这一事业。  相似文献   

11.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莱易斯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理想三个维度提出了旨在实现人的价值与生态文明和谐统一的幸福观。这一观点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幸福的视域应囊括精神快乐和生态文明程度,幸福的生活是"绿色地创造",幸福的社会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曾永成 《河北学刊》2012,32(1):24-29
从恩格斯关于在人身上自然界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生态观就是这种意识的哲学展开.作为自然界的自我意识,人本生态观从自然一人系统视域的生态整体性出发,特别重视生态本体的对象性、生态主体的全面性和生态运行的生成性.这些特质在人本生态美学中反映出来,对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可以作出独特的阐释和回答,以生态性为内涵的自然性则成为最高的审美原则,并以此与中国传统美学相沟通.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理论成果必然是有着哲学思想作为理论之基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聚焦社会生态发展问题的“普照光”,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因而充分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哲学基础的实践依据、理论渊源和价值旨趣,有利于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视域,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研究,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一定的指引意义。  相似文献   

14.
希腊词“自然 (physis)”和“存在”一样是个多义词。它的原义本是产生 ,涌现 ,而随着哲学的诞生 ,它却作为本原被发现 ,并被具体规定为水、气、火。后来 ,在巴门尼德存在哲学的影响下 ,希腊人的自然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显然接受了存在论哲学 ,并在其视域的指引下 ,把自然规定为元素 ,质料 ,相或形式。  相似文献   

1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前提性界定是其生态思想的鲜明特征。通过人向自然、自然向人历史生成的探究,彰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同共生性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生态进化视野。马克思立足于人类发展的历史维度,准确把握劳动本质和辩证法的深刻内涵,坚持从现实出发的实践生成论路向,阐释了“两个完成”和“两个和解”的辩证关系以及人类全面发展趋向的多维视角。挖掘其深刻生态思想对当下中国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融合与共生——东亚视域中的日本哲学》一书提出要把日本哲学思想研究置于“东亚视域”乃至“全球视域”加以研究的新视角,从这一新的视角入手,该书对近代日本哲学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论析,提出“融合与共生”是日本哲学的基本特征。该书进而从日本文化乃至东方文化的视域论证此特征,提出构建和谐东亚、和谐世界的哲学基础是东方哲学家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7.
从古至今,生态问题也一直贯穿在世界的本源问题即关于宇宙起源及其构成始基的探讨中。而生态从它的产生、出现危机、然后寻求一种解决的文明建设方案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所折射的是"范式"转型发展的视域哲学思维。本文将具体阐述这一探寻过程中蕴含的范式视域哲学思维,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生态问题以及更好地解决全球出现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的天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包括了自然、义理、主宰等意义。将"天人合一"归结为人与自然的合一,甚至期望用"天人合一"来解决环境问题,是对"天人合一"的误读。中国哲学中有关于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但其与"天人合一"并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9.
人工自然与生态的特征、演化阶段和演化规律有可比之处。通过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类似之处,其二者本质上都是一种自组织演化系统。但人工自然的自组织演化由于具有反馈机制和前瞻性,因而演化速度远要快于生态系统。认识到人工自然与生态的演化特征和规律,对于协调人工自然与生态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人工自然观到生态自然观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自然观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考量,也是人类自身成熟状态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自然发展过程(天然自然—人工自然—生态自然)与自然观演变进程(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相吻合的考察和分析,指出了生态自然观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阐明了其研究对象上的独特性、研究角度和方法上的新颖性及其基本性质上的前瞻性。这一研究将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并有效地指导生态自然的创建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