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运用弗雷德里克.巴斯(Fredrik Barth)的族群边界理论,以云南省石林县一个撒尼人与汉族杂居村落中撒尼人的族群认同为个案,对标识撒尼人族群边界的情感归属、服饰、语言等6个文化要素的内涵及其变迁进行分析,探讨当代多族群杂居村落中撒尼人族群认同的变迁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疆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沟通、交往等日益增多,一方面各民族因“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的居住格局而形成了多民族城市社区,另一方面使多民族城市社区的各民族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其主要表现在社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观念文化等三方面。在“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理念下,新疆多民族城市社区的多元文化在普遍性、特殊性、和谐性特征的基础上,朝着现代文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杂居、小聚居的中国民族分布格局决定了众多不同的民族共生于同一地理区域,形成了多民族散杂居地区宗教多元共生的存在常态.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合作市生活着藏、回、汉等民族,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汉传佛教、道教等多元宗教信仰共生共荣,既相互影响、又相对独立,逐步发展形成具有多民族地区宗教存在的多元共生文化复合体.研究多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和谐共生存在及发展,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基本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今中国 ,民族关系依然是个大问题。本文通过对天祝县汉、藏民族杂居村落的社会民俗进行客观而真实的描述 ,试图为“大杂居、小聚居”的整个中国社会的民族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个切片 ,并说明民族的民俗文化作为各民族间的文化纽带在民族关系中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5.
王彩 《理论界》2006,(10):101-102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海南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显现出多语种交融、多民族杂居的格局。多语种的历时积淀、多民族的共时聚居以及地域上的自然保护,形成了以山区内陆山地文化和沿海移民海洋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交合互补、依存发展的琼南特色文化模式。在海南特区开发事业向南推进的当前,全面考究琼南特色文化的内蕴,无论是对于弘扬琼南地域文化,实行文化环保,还是推进琼南地区经济建设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国后的30年间,村落家族文化几经冲击而有所变异,但其血缘秩序的本根并未受到影响.改革开放促使村落家族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群体性质的血缘关系日趋松懈,家庭规模呈逐渐缩小之势,辈分等级秩序逐步被平等性、法制性所替代;族居方式的地缘关系大为削弱,族员的流动性、杂居性与聚居性交相并存;新的业缘关系逐步生成,村落家族结构日趋消解.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村落家族文化的基质总体上呈逐渐削弱、消解的过程,但具体到某些地域和某种基质的变化程度则存有较大差异.村落家族文化的走向并非是对其一概排斥,而是革故鼎新.  相似文献   

7.
仲高先生的《西域艺术通论》出版是学界一件可喜可贺之事。首先,该书作者有意识地采用跨民族、跨文化的多维理论视野,这一选择非常契合其课题所涉猎的广泛领域。作为东西文化交汇处的西域文化艺术,只有对其进行这种多重比较互阐互释的论述方法才有可能揭示其本质属性。其次,该书力求系统而全方位地把握西域艺术的综合性形态。西域文化是由多元格局构成,是一种历史文化观念,又是地域文化概念,如同作者在书中所概括的,因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宗法制度的多维并存,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领域,西域文化不能不属于一种复合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族群认同是人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议题之一,在云南石林一个彝汉杂居村落中,长期以来宗教都是当地族群区分的重要文化机制,不同时期宗教与族群认同呈现出不同状态.在市场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资本化导致宗教的族群区分功能强化,村落中的汉族与彝族撒尼人族群分化由此加剧.为申明其文化产权,与汉族进行资源竞争,撒尼人极力强调村落宗教的“民族”性而淡化其社区性,以此切断汉族与之共享的文化纽带,导致新的族群隔离形成.  相似文献   

9.
家西蕃(又作家西番)作为一个文化复合群体,其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出我国多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转型的规律和民族文化涵化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规律.有关家西蕃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拟就相关成果做一个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0.
村落精英的角色与形态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下不断地发生变化和调整。村落精英的角色历经上级授权代理人、市场经济下的先行者和村民自治背景下的组织者的变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村落精英在规模发展、结构重组、性质变化和功能发挥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和多民族杂居的广袤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在经济地理和自然生态上,它是—个颇有自己特色的特殊区域,而且由于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重要差异,它在文化地理和文化生态上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地带,是文化构架中的一个具有本地域特色的文明系统。同样,与中国东部主导文明相比,它有着明显的两重性:1.严重的滞后性——无论是民族意识的发育水平,还是民族总体的教育文化水平和社会成员的总体文化素质以及思想观念,它有着明显差距;2.文化形态的  相似文献   

12.
民族意识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是表征民族、维系民族和促进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理性开放的民族意识对于多民族国家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和社会的稳定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新疆为例,结合相关文献,对新疆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意识的来源、发展状况、表现形式等进行论述,并提出构建多民族地区稳定社会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刘有安  张俊明 《新疆社会科学》2013,(4):70-75,149,150
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信众不断增加,传播区域不断扩大,已开始向多民族杂居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传播,其原因主要有国外基督教渗透、国内教会组织的传播及个人信教.对民族众多、宗教多元的地区,基督教的快速发展对当地的民族关系、我国的文化安全等都将造成一定影响,作者以甘宁青地区为例做了具体分析,提出必须依法加强对基督教的管理,打击非法传教活动,加强民族宗教问题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世界范围内长期稳定的多民族聚居杂居区的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生现象是普遍的,通过对中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发现:首先,地理环境因素是新疆多元语言文化共存共生的产生原因;其次,多民族多语言文化互动条件下的各民族认同情况表现出诸多特点;第三,多样性语言文化的互动对民族认同也产生不同影响。总之,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对新疆多元语言文化互动下的民族认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桂平市紫荆镇的考察,可以看出由于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居住格局,文化交流中的相互认同以及历史上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影响,各民族在共同斗争中团结互助,经济上互补共存,文化互动和相互通婚,使紫荆镇形成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良好局面,是广西民族团结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6.
由于战乱、迁徙等原因,杂居于潇贺古道区域的多民族如何实现文化认同是需解开的历史之谜.作者关于生存环境、政府的民族政策、学校教育、舆论导向、族群自身等等,都是促成文化认同的积极因素,在建构区域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对于我们推进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论公平性在云南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续发展”给人类提出了新的公平思想、追求,维护公平成为“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原则。云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疆省份,区域内各地区、各民族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及自然条件等诸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市场经济使这些差异不断放大,加剧着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这样一个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公平、公正是一个需要细致分析并小心处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郭琼珠 《东南学术》2008,(3):139-144
通过对东南沿海一个侨乡村落中具有百年历史武馆的实地调查,探析村落传统体育的内涵、特征、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等问题.村落传统体育是在农耕文化传统背景下,由村落民众共同创造的一种村落乡土文化资源形态,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聚群(族)性、草根性、规约性等特征.村落传统体育在历史上曾发挥整合村落秩序、教化村民、娱乐、凝聚民众以及社区认同等社会价值;新时期的村落传统体育,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将在承传与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区域性传统体育资源、提高国民整体的体质健康、构建和谐农村社会中发挥更大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赵书新 《兰州学刊》2006,(5):29-30,63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交流融合的高峰期之一,随着蒙古族统治者的入主中原,大批非汉族人士随之而来,使当时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腹里地区逐渐成为多民族杂居的典型地区。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具有多民族的的文化传统。传统的东西流自今日即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形态,其中有精华糟粕,有科学的与非科学的成分。中国文化建设要现代化,也就是在内容上要科学化,要用现代科学(自然、社会、人文科学以及作为现代科学的精品——马克思主义)来改造和武装中国文化。这就要求从两方面做工作:一方面,引进和接受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逐步超越民族界限,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把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中合理的科学成分提取出来,加工精炼为科学,贡献于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