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叫阿智明,是一名阿富汗籍留学生。我就读于中国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自从来中国留学的那一天起,我在兰州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首先,我想谈谈我是如何来到中国留学的。我于2016年大学毕业,那时我的梦想是在世界一流的国家继续我的学业。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把高等学校毕业生看作是国家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人才,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1950年政务院即责成中央人事部负责管理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当时我在中央人事部参与了这项工作。负责这项工作的机构曾变动过多次:1954年中央人事部撤销,这项工作经政务院同意移交高教部;不久,高教部与教育部合并为教育部;后又由于种种原因由教育部移交国务院人事局、内务部,再后又转回教育部。而我一直随机构的变动参予了这项工作,但这个机构的工作性质始终未变。多年来,我们会同各地人事、教育部门,经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建国初期到“文革”前,向全国各条战线输送了高等学校毕业生约近200万人。在毕业生分配使用上,大部分是合理的、比较合理的,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热爱祖国,勤奋努力,在各条战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数人成为本行业的骨干,相当一些人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高等学校毕业生一直实行有计划的统一分配。但随着不同时期的政治形势、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对毕业生的分配方针和具体分配办法上也有所变  相似文献   

3.
万辉 《人才瞭望》2006,(8):13-15
近年来,伴随着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中国的集聚,“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研发”嬗变,无论是惠普公司的“1000聚英计划”,微软在中国研发人员“3至5年内将超过3000人”的野心,还是Google“用10年-20年在中国培养出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的狂想,跨国公司竞相在国内大肆延揽研发人才已经从昔日的“暗抢”,发展到了如今的“明夺”。其实,跨国公司之间的在华竞争,已经从资金实力的比拼,转移到了研发人才的竞争上。  相似文献   

4.
任明 《人才瞭望》2013,(5):40-40
有人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即有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兴叫"大学"。商时的中国大学叫"太学";周时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侯办的则叫"泮宫";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隋则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都是这叫法。真正把大学叫"大学"是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当年,中国诞生了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的前身。  相似文献   

5.
花园般美丽的城市、世界一流的治安环境、英汉双语教育、17岁以下学生的妈妈可以陪读并申请工作……正因为有如此多的诱人之处,近年来中国小留学生潮水般涌进新加坡。同时,1万多名“陪读妈妈” 也已成为当地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备受人们关注。有人说她们中不少人靠打工已成了“富婆”,也有人说她们的生活充满了屈辱和泪水。日前记者借狮城旅游之际进行了采访,掌握了中国“陪读妈妈”在新加坡的第一手真实材料,以及她们触目惊心的经历。  相似文献   

6.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据统计资料显示,全美各类大学共有3600多所,就读的大学本科生人数为1300多万人,研究院学生人数170多万人。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每年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为2/3以上。美国高等院校被世界公认为最具竞争力。世界最佳10所大学中,美国有6所。美国不少老牌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质量堪称世界一流,多年来培养了大量有才干的人。如美国资历最老的哈佛大学先后为美国培养了6名总统,29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福大学共培养了1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久盛不…  相似文献   

7.
<正>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着重提出高校应“坚持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意见。高校作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育基地,其教职工的综合素养、专业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呈正相关。当前高校除肩负教学管理与学生培养重任外,还承担学科创新发展与科研工作,同时亦负责教职工的管理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落地,需要与之发展相匹配的高精尖学科人才,亦需具有胜任力、与岗位适配度高的行政人员。  相似文献   

8.
最近,据日本科技局预测,如果要保持日本在高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到2005年将至少需要98万名大学理工科毕业生。可是,据日本教育部门测算,届时日本全国的高校毕业生最多只有50万,也就是说青年科技人才的缺口竟然高达将近50%! 对此,日本各大公司都在纷纷策划制定加强“搜罗人才”的近期和中远期的规划,计划在本国和外国加紧“人才争夺”。 据了解,在外国人才中,许多日本大企业,特别是他们的“中国分部”都把中国人列为首选。原因是他们都认为中国的人才通常有以下一些优势:  相似文献   

9.
法国电信集团(France Telecom)是欧洲著名电讯公司。它的移动电话在法国和英国位居第一,全球也有数千万用户;互联网接入服务在法国位居第一,在欧洲位居第二;固定业务在法国和整个欧洲都位居第一。为使法国电信集团及其子公司在法国及世界范围内保持领先地位,法国电信集团在全球建立了15个研发分支机构,拥有3700多名研发人员。法国电信于2004年7月在中国硅谷-北京中关村科技园成立其在中国的第一个研发中心——北京法国电信研发中心有限公司(France Telecom R&D Beijing.Co.,Ltd.),目的就是与中国市场紧密合作,充分利用中国活跃的市场发展以及优秀的人力资源优势,重点研究中国技术先进或具有战略优势的领域,成为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  相似文献   

10.
教育质量每况愈下的德国大学,正背水一战大刀阔斧地实施全面改革。政府和校方改革派都期望在大学里通过引进竞争机制,来根除长年统霸大学里的官僚主义。 众所周知,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德国的大学是世界一流的。柏林大学、海德尔堡大学和格廷根大学,  相似文献   

11.
南方科技大学的创办,将"大学体制创新"推进了舆论的旋涡。大学应该如何创新发展呢?我们不妨听一听世界知名大学校长、教授们的观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5月中旬,外国老专家伊莎白·柯鲁克被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并在维多利亚大学做了精彩的演讲。此次加拿大之行期间.维多利亚大学为老校友伊莎白举行了欢迎晚宴.并组织了研讨会和招待会.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朱桃英和她的先生霍明武.以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驻多伦多的总代表刘永志也应邀参加了上述活动,对此,伊莎白感到尤为高兴。  相似文献   

13.
从表面上看,大学和产业似乎自然而然是结合对象:大学创造技术,产业运用技术来制造产品,两者应是终身伴侣.大学和产业之间确实有着许多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然而,就像一些婚姻一样,双方平稳相处是很有挑战性的.  相似文献   

14.
100年来,清华大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清华17万毕业生中,很多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世界上首获诺贝尔奖的两位华人,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也曾在清华学习。在清华培养的人才中,还有钱学森、朱光亚、钱三强等著名学者,他们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耶鲁以清华大学为荣,因为耶鲁从清华大学建校初期就与清华有紧密联系,清华的前5任校长有4位部曾在耶鲁学习过。  相似文献   

15.
贾伟 《国际人才交流》2012,(7):48-49,64
其实教育本没有那么复杂,教育的本质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认知环境和知识传授过程,让学生固有的人性特质得以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人性健全的人。  相似文献   

16.
也许,最初吸引我的,是这里的“造型”——无论是广州歌剧院凹凸有致的曲面造型,广东博物馆内漆器盒般错综复杂的形状和神秘瑰宝,还是广州塔高耸、直曲并济的几何形状,都十分具有标志性。作为一名初到中国的资深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在接下来的两年中,非常有必要了解这里——一个风景旖旎,并将成为家的地方。我将从自身的角度来审视今日的中国——一个正在对自身进行“重塑”,并拥有强大人际关系(人情)的国度。我将从我的所见所闻与经历向你们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17.
我认为中国政府可能是在吸引海外人才上最有远见的政府之一,在吸引"散居在外的人"方面,中国是最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张晓  吕冬 《国际人才交流》2012,(5):38-39,64
在来清华一年后,我终于敢说我是实验室的一员了。尽管这一年很辛苦,但我觉得非常幸福。  相似文献   

19.
我与外教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外教来华讲学执教,对提升我国外语教学水平、推进教育国际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铭记广大外教作出的突出业绩以及他们与中国学生间发生的感人故事、结下的深厚友谊,积极营造外国专家来华工作的良好环境,自去年11月起,本刊组织开展了"我与外教"全国征文大赛活动。到今年1月31日截稿时,大赛组委会共收到有关学校、单位推荐来的优秀稿件和个人直接投稿3658篇,涉  相似文献   

20.
“洋插队”们本国的福利那么好,为什么还要来中国工作?他们在中国的工作是否一帆风川页?他们如何在这片“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