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企业是焊接在陈陈相因的历史链条下的一环,其信用与发展之间有着与晋商基本相同的因果关系。晋商食用的成功之处正是眼下许多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因此,研究晋商,以正确的理念道德和经营价值观做指导,硬性约束,健全有交的管理机制,树立良好信誉,便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为我们今天的企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治理是通过国家、社会、乡村等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对乡村社会动态调控和管理的过程,具有参与主体多元、管理方式民主、运行过程公开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地区乡村治理共经历了四个各具特色的阶段。新时代的新阶段,这一地区在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轨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可提出若干相应的对策建议。这对在新阶段推进该地区乃至全国的乡村治理现代化,都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根据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指导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交叉同构的, 需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实践路径。 第一,可 建设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相协调的中华民族法制共同体。 第二,应以党的领导为统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 第三,需以 立法、执法、司法为统筹全面深化法治实践。 第四,可通过法治教育为媒介巩固共有法治精神家园。 总之,法制共同体是中华 民族为人类历史转向所优化的现代法治范式,法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制度实践基础,彰显了依法治国背景下 “德法共治”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重工业优先战略的内在理论逻辑和相应的政策体系要求,直接导致了经济管理权力回归中央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加固与最终确立。只要这种战略存在,经济管理体制就只能随着这一战略在具体实施中的缓急程度,而做松紧搭配的调整。实践证明,只停留在表面的修修补补,而不对发展战略进行根本性的修正,不仅使国家丧失了战略转轨带来的真正“赶超”和得益,也使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无法被根本突破。  相似文献   
5.
党内治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加强自身建设、巩固执政地位、实现历史使命而作出的重大创新,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进行党的自我革命的具体表现和现实成果。党内治理以健全制度为前提条件、以高效执行为核心要素、以有力监督为关键环节、以及时反馈为必要依托、道德建设为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文章认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可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相统一、激发作为“绝大多数”的党员干部的“雁群活力”、积极探索作为非正式制度的“软”治理措施、建立科学的党内法治文化、在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上学习和汲取政党治理的经验与教训、切实用党的治理能力和执政水平来检验实际效果等几个方面,来优化党内治理。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已开始萌芽.富有创造精神,驰骋明清商界500余年的晋商,通过在商品市场中的运行实践,对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对票素市场的发展,对企业制度的创新等一系列活动,为市场经济的萌芽创造了条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其中的许多创新之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乡村振兴的价值遵循,解决了乡村振兴为了谁、依靠谁、振兴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和基层组织建设为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人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依靠人民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同时也要不断提升人民自身的能力,让人民自觉参与到乡村振兴中;人民是乡村振兴的践行者也是享有者,要坚持乡村振兴人民共享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针对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中央高度集权体制的弊病,中共领导试图通过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大规模分权来构造一种全新的体制,发挥地方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信息优势和释放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潜能.但这种在传统计划体制框架下运用过去具体管理方式的做法,必然因只关注到我们以往在经济管理上取得成功的外在分权形式,忽略了这种分权赖以成功的基本经济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从而一开始就注定这种单纯靠"移植"具体管理方法的中央与地方分权体制存在着换汤不换药的重大缺陷.  相似文献   
9.
对刘易斯模型理解上的偏差,是造成21世纪以来因两次“民工荒”所引发学术界关于我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出现的众多争议的主要原因。出现“刘易斯拐点”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下降,二是农业工资水平显著上升。近年来的经验数据充分表明:我国确已进入这一拐点,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越过“刘易斯第一拐点”,不仅意味着我国已从“第一次人口红利”阶段向“第二次人口红利”阶段转型升级,同时也由此为我们带来诸多重要的结论和启示。“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主要是由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对称造成的。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的新阶段,党和政府应通过大力加强各类教育培训来努力挖潜释放“第二次人口红利”;要努力消除限制劳动力转移与流动的各种障碍,尽快营造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党和政府应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加全面科学系统地规划、部署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工作,为我国成功跨越“刘易斯第二拐点”引航助力。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学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于近年掀起研究热潮,各种成果层出不穷。通过从基本特征、探索历程、内容体系、推进路径这几个重要方面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客观分析与相关评价,对新时代新阶段深化这一研究和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