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敦煌书法源远流长,书写者来自僧侣、清信士等多个阶层.许多卓有成就的书画家受其启发.数量庞大的敦煌写本因其时代连续、书体丰富而具有极大的书法价值.对于中国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研究而言,具有考古意义的敦煌出土书法作品无疑是无比丰富的宝藏.本文阐述了现阶段敦煌书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敦煌文献对书法史研究的意义,并以敦煌南朝写本书法为例初步构建了敦煌书法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2.
在一定的范畴内,艺术具有政治维度和隐喻功能.在艺术的政治表达中,作品的主题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艺术作品的风格与政治表达之间却存在着更加微妙而复杂的关联.艺术风格各要素在所承载的作品中形成某种"话语"体系,并以此来表达某些政治观念和倾向.  相似文献   
3.
4.
吴湖帆出身名门,活跃于民国时期的沪上画坛,是“海上画派”后期代表性画家之一.吴湖帆深厚的家学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摹古却不拘泥于古的创新思想则成就了其个人画境的突破.除了艺术创作,吴湖帆亦是鉴定名家,在丰富的鉴藏活动中形成了具有科学性和现代性的鉴定理论.而作为美术教育家,吴湖帆破除门户之别,以风趣幽默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为艺坛输送大批精英,同时积极提倡美术大众化.吴湖帆的艺术贡献在于他连接了传统与现代,他的艺术生活对中国近代现艺术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晚明浓郁的商业社会氛围对陈洪绶的绘画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陈洪绶受教育环境影响,积极读书仕进却屡遭打击,仕途不顺和经济困顿导致其不得不以底层文人的身份投身于商业书画的创作中。但陈洪绶始终秉持着文人风骨,使得他的绘画没有完全迎合市场。晚明江南城市的富裕奢华提升了书画作品的需求空间,为了生计,陈洪绶不仅从事书画买卖,而且积极参与用于图书插画的版画制作。陈洪绶绘制的版画作品不仅为版画带来了文人气息,同时他也从版画中吸收了新的绘画方式。通过融汇古今,陈洪绶最终形成鲜明的个人绘画风格,在晚明画坛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印章史发展至元代,进入一个至为重要的转折期.吾衍在这一转折期的重要贡献使得他被印学界推为"柱石",人们甚至认为他对印学具有"起八代之衰"的意义.作为"汉魏印风"的匡扶者,吾衍等人最终能够推动印学发展走上积极健康的道路,不仅在于他们的理论与实践站在"复古倡汉"的立场上,扭正了唐宋以来"新奇相矜"、"不遗余巧"的印风,而且在于他们的印学复古运动实际上与元代文艺复古思潮相互应和,是开时代风气之先的印学新变.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书画审美趣味与收藏品味,审美趣味对书画创作风格带来了特定影响。书画鉴藏审美的转变,促进了书画区域审美观的形成。《吴郡丹青志》是一部具有地域性质的画史,内容是对其时江南地区的25位画家分别撰写的传记,并进行了品评,不仅是作者王穉登的观点,也是当时江南文人圈书画意识凝聚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欧美艺术史家对中国美术史的跨语境研究已经构成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我们借鉴这些成果时,又必须洞悉艺术史跨语境研究时所具有的不适应性。本文从语言和文化背景功能的角度分析了欧美艺术史家研究中国美术史遭遇的困境以及他们为了克服这些困难而在阅读原著、关注画作本身等方面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中国的史学、文学、哲学、美术等皆在不同程度上踏上了现代化的征程.在西学东渐以及"史学革命"的潮流促动下,中国美术史学在引进与模仿、固守与创新的渐变过程中实现了向近现代化转型.以陈师曾、潘天寿、滕固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美术史研究者,深受日本以及西方研究模式的影响,把国外美术史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对于启迪、促进中国美术史研究现代化转型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以郑午昌、傅抱石、胡蛮等为代表的近代美术史家立足中国文化本体地位,坚守中国美术本体化的基础,同时吸收西方的学术方法,突破了传统研究路径,通过融合与创新,深刻拓展了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新路径,亦促使中国美术史的撰写形式逐步由单一模式走向多元化发展,本土化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中国美术史学亦在坚守与变通的过程中实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菡薇 《学术研究》2012,(12):111-117
敦煌东晋纪年写本《法句经》是保存至今为数极少的、公元4世纪之前的早期经卷之一。该卷正文和题记书法有异,并且两则题记分署两个年号,对于探讨前凉书法等问题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然而,这本写卷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重视,其真伪在学界还存在一定争议。通过对《法句经》写本内容、写本纪年、写本书法特征等方面的考证可以证实,该卷是真实可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