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4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91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26篇
人才学   20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267篇
理论方法论   67篇
综合类   619篇
社会学   123篇
统计学   3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2.
3.
论观点采择与皮亚杰的去自我中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儿童对个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的认知的研究始于皮亚杰。皮亚杰提出了“自我中心化”和“去自我中心化”的概念 ,在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在于个体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化 ,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 ,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对观点采择的研究是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化和去自我中心化发展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不同于上几代老移民作家,也有异于同时代的一些新移民作家,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新移民作家代表,美籍华人查建英致力于描写北美华裔所面临的文化和性别冲突.她徘徊于中西文化之间,体会着"边缘化"的状态,其作品《到美国去!到美国去!》透视了"边缘人"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反映出人物在中/西矛盾对立中特殊的充满悖论式的生存困境,揭示了新移民难以逃遁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和异化等问题,以及在身份认同危机和异化中所追求的一种自我放逐的自由.  相似文献   
5.
李準的<黄河东流去>着意描写河南侉子的性格、气质,从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功能系统刻画中原乡土文化心态,从而较深刻地开掘了中华文化之内核和精神,彰显了中华魂、民族魂.作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首次创造性、大规模地提供了侉子形象系列,揭示了中原农民总体特征.在侉子群像中一批具有一定典型性的人物均系回族,作品开创了蒙古族作家写回汉民族,通过多民族群体心灵展开大中华魂的先河.新时期伊始,农村题材小说的现实主义回归多体现在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真实反映,<黄河东流去>则注意展示心理精神.由于社会理想和价值尺度比较陈旧,作者对民族魂的开掘缺乏深度.  相似文献   
6.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是教育对经济增长双重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确认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的存在出发,分析了教育对经济增长抑制效应的具体情形,探讨了教育对经济增长抑制效应的存在机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将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的最佳多用户检测视为组合优化问题,利用遗传算法能全局寻优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并行遗传算法的去相关多用户检测器。理论分析和仿真表明:该多用户检测器无论是抗多址干扰的能力还是抗远近效应的能力都明显优于传统的检测器和去相关多用户检测器;由于采用了基于“联姻”策略的并行遗传算法,使这种多用户检测器更易于实时应用和硬件实现。  相似文献   
8.
也说“来”“去”的空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来”“去”有多种用法,一般人都只注意到它们表实在意义的一面,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有表空灵性的一面。大部分语法书避而不谈,或者语焉不详。该文由对朱著的一点疑问出发,从句子的主语和V2的宾语(句中第二个动词的宾语)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试图总结代表空灵性的“来”和“去”互换的条件,以便从中寻求某种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数字鸿沟”:当代社会阶层分析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升 《社会》2006,26(6):81-81
当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重要性的增强,以互联网等为基础的电子信息网络已经浸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在产业、经济和社会中生成着一种新的信息场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本文从社会阶层的研究视角出发,透过“现代——后现代”的二维分析模式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带来的“数字鸿沟”现象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对其究竟是实现着“阶层化”还是“去阶层化”进行探讨,并对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日本社会进行了“数字鸿沟”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信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变量,并与社会阶层之间产生着密切的关系,重塑着社会阶层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晓鸽 《女性天地》2005,(7):44-45
在外面流浪了一年多,上过当受过骗之后才知道——(一) 1985年,我出生在河南省的一个农村里。别看我是在乡下长大的,可爸爸是村里的干部,妈妈在我们当地的中学教音乐,我们家的条件还是很不错的,城里人有的东西我们家都有。我是独生女,爸妈就把他们所有的爱都倾注在我身上。可以说,如果我想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