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1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53篇
管理学   9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88篇
人才学   55篇
人口学   6篇
丛书文集   2583篇
理论方法论   384篇
综合类   5315篇
社会学   248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292篇
  2014年   552篇
  2013年   464篇
  2012年   528篇
  2011年   616篇
  2010年   627篇
  2009年   614篇
  2008年   650篇
  2007年   558篇
  2006年   503篇
  2005年   438篇
  2004年   341篇
  2003年   330篇
  2002年   303篇
  2001年   265篇
  2000年   227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中英1894年签订《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条约前5条是关于定界的规定,划定了除中缅北段未定界以外的边界。由于对有效占有的理解、条约文本、以及地图的失误,中国反而丧失了实际管辖的小江流域,也遗留下南段未定界。中缅近代遗留的南、北两段边界争端,除近代欧洲列强侵略原因外,也源于中国对领土划界、国际法领土取得和变更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准确。因此,及时理解国际法有关领土理论的产生与变更、在积极运用国际法解决边界争端之时更谨慎地注意技术上的细节,才是真正解决国家边界争端的恰当方式。  相似文献   
4.
5.
王罡 《华人时刊》2015,(4):72-73
赏析提要:上品力作,4次出版,十全品相,流传有序。作品现由林散之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艾中先生收藏。林散之草书《李贺诗南园一首》是立轴。高82公分,宽31公分,约2.5平方尺。落款散耳,钤印是"林散之印"(白文)和"大年"(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正文是: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  相似文献   
6.
裁并卫所、设立府县,是清代前期陕甘地区治理体系变革与重构的重要内容,该举措使陕甘地区由"边疆"走向"中心"。它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遇到了诸如民族、赋役等不同于他地的新问题新挑战。清政府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有效化解了因改革带来的"阵痛"。虽然清政府保留了参治于卫所中的土司,并在裁并的同时,还增设了新的卫所,但最终完成了对陕甘地区治理体系的重构,使得中央对陕甘地区的治理进入一个新阶段,奠定了今天陕甘地区的行政建制格局,打破了当地社会的二元制结构,促进了社会整合,推动陕甘地区融入王朝国家,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歌谣中,谶语歌谣因其与历史、信仰的复杂互动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既有研究或是站在史学立场上视其为政治史的佐证,或是从文学视角分析其对叙事文学的影响及其文化意味.若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将谶语歌谣还原为一种民间口头讲述,在历史脉络下爬梳其文本形态的层累,则可钩沉其谶示意义权威性、合法性的建立过程,并分析在这种观念信仰之上,人们试图借此理解、阐释甚至建构历史的丰富话语形态.基于口头文化传统的"资源库",谶语歌谣构成古人认知历史的观念框架与交流工具,并由此作为古代歌谣的特殊类型,为当下讨论口传文学与传统知识、信仰与历史的关联提供新的案例与视野.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近年来大型古籍整理成果《清代诗文集汇编》为考察依据,梳理出常州词派主要作家左辅、恽敬、张惠言、陆继辂、李兆洛、董士锡、谭献7家所创作的72篇题画散文作品。常州词派作为有清一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强调寄托的文人群体,题画散文作品成为他们抒发儒家理想、与论词依据"温柔敦厚"的"诗教"一脉相承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