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18篇
管理学   3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42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288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恶势力的认定,可以从组织特征、行为特征、危害性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如何区分恶势力与黑社会性质组织,关键要看其是否具有"对社会的非法控制性"。恶势力本身没有被刑法明文规定为某种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其定罪功能是通过对寻衅滋事罪、强迫交易罪、敲诈勒索罪、非法拘禁罪等具体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解释体现出来的。除了"以黑恶势力名义敲诈勒索"这个法定量刑情节以外,恶势力在量刑中的作用主要是作为酌定量刑情节发挥出来的。恶势力作为酌定量刑情节,其适用对象应限定为恶势力组织的纠集者,同时应避免重复评价。  相似文献   
2.
3.
“辩诉交易”制度是起源于英美法系国家 ,并为诸多发达国家所借鉴的刑事诉讼程序。在分析“辩诉交易”的起源及当前国际上的立法、司法现状基础上 ,一定范围内承认“辩诉交易”的合法性 ,借鉴其来弥补我国刑事诉讼简易程序、“坦白从宽”刑事政策、污点证人作证豁免制度的不足 ,并由此提出相对合理的立法思路和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设计具有明显的公正优先价值导向。通过构建非线性量刑模型分析177161份故意伤害罪致人轻伤的初审判决书发现,司法实践中表现出明显的“从宽”克制倾向:认罪认罚对轻罪量刑的作用倾向于在“底线”游走,接近量刑情节“坦白”;传统量刑情节仍在习惯性适用,认罪认罚发挥实效的空间不足。在法定主义背景下推动更高层次上公正与效率的统一,可以考虑,一方面建立认罪认罚分级分类制度,适当加大对轻罪的从宽幅度;另一方面扩大认罪认罚从宽幅度的法定空间,在立法上赋予认罪认罚“减轻”情节地位,破解量刑折扣零和博弈的困局。  相似文献   
5.
杀人犯罪被害人是指因杀人犯罪行为而遭受直接侵害的自然人。杀人犯罪被害人参与刑事司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其途径主要有量刑参与和刑事和解。此外,在被害人具有过错的情况下,其也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到刑事司法程序之中。  相似文献   
6.
7.
量刑规范化改革是我国刑事审判改革的重要内容。量刑规范化要求在量刑方法上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量刑步骤上实行"量刑起点——基准刑——宣告刑"的方式,构建相对独立的量刑程序,正确处理量刑程序中的定罪与量刑、公正与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2010级全日制硕士洪琳婷指出:我国《刑法》对拐卖妇女、儿童罪的量刑分为三个幅度:5年以上10年以下;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而中国澳门地区也是三个量刑幅度,"一、为对他人进行  相似文献   
9.
侯静 《现代妇女》2014,(5):157-158
纵观整个刑事诉讼过程,刑事审判居于中心地位,也是具有决定性的阶段。它不仅能决定案件最终的处理结果,也关系着刑事追诉的能否成功以及国家具体刑罚权能否实现。本文从自身实践锻炼的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以酌定情节的适用、死刑案件的审理和量刑规范化等问题为着手点,探究刑事审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传统观点认为,辩诉交易是"审判阴影模型"下的一种讨价还价,辩诉协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本来就会在庭审中出现的实质性结果。在以美国辩诉交易中的控辩协商为对象加以研究后,我们发现除"审判阴影"外,还有不确定性、成本的压力、被告人的风险与利益偏好等因素影响了这一决策过程。为了保障案件的实体公正,美国刑事司法发展出一系列制度,旨在保障控辩协商在"审判阴影模型"下进行,这些制度对于我国认罪认罚案件中控辩协商程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