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61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266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代的"瑟瑟"是波斯、南诏和西域诸国官方用来进贡与贸易交流的一种珍稀商品。因其独特魅力,唐代诗人创作了五十三首"瑟瑟"诗,诗作中对"瑟瑟"既有传统释义的承续发展,又有首开先河的新兴释义。诗人将"瑟瑟"以物代色,借用其明艳亮丽的色彩转喻江水碧色、茶末鲜色、衣饰丽色、松竹青色等,极大地丰富了诗歌创作色彩层次,并提升了唐诗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使平面设计更具民族性和传统文化的特性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基石,因此现代平面设计应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中吸取养份,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及审美意识,表达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审美情趣,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中,进而创造出独特的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七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天下>,运用贯穿全篇的"道术,方术"之辨,贬斥儒家、墨家、法家等天下"方术",割裂、遮蔽老聃、关尹传承的古之"道术",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终篇章对传承老聃、关尹并集其大成的庄子"道术"推尊至极.郭象通过妄断<天下>原文,谬注<天下>义理,又把<惠施>残篇移入<天下>混淆视听,谬解<天下>为庄子所撰,谬解庄子所撰<天下>尊儒尊孔至极.旧庄学盲从郭象,导致<天下>篇旨"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至今.  相似文献   
4.
技术自主论最初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万物有灵论.马克思的技术异化思想是技术自主论的一个思想来源,马克思考察的劳动的异化内在地包含着技术的异化.20世纪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技术自主的思想.技术自主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技术化的社会,技术化社会中的人的生存是一种技术生存,技术是人的天命,技术自主论不过是以迂回的形式揭示了人与技术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贺和比喻     
李贺的比喻和一般比喻差别很大,他经常颠倒喻词和被喻词之间的关系,给人带来震撼。这种比喻方法,不仅表现了李贺心中万物平等的思想,也展现了迥异现实的另一世界的景象。  相似文献   
6.
《艺概》艺术理论的核心是“寄言”说,而言以寄象、象以寄情、情以奇理的艺术本质论又是“寄言”说的精髓,该说有所不同于寄托比兴。其“以色相寄精神,的提法,逼近了文学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以艺术形象为基本特征的认识,“寓义于情”的提法则揭示了文学艺术在内容方面的特性是表现情理,是通过表现人的主观情志来反映客观事理,刘熙载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揭示,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又部分地领先于当时世界美学理论研究的。  相似文献   
7.
“物感说”是中国文论史上关于文艺的本源论和生成论。《淮南子》和《乐记》分别从道、儒两家不同的思想体系立论,对其都作了具体的论述,两家有相同的观点也有相异的看法,对后世都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哲学家索洛维约夫(1853—1900)的万物统一哲学的基本宗旨是建立一种既包括世界的理想模式又包括人的行为原则的完整的世界观。他的万物统一哲学涉及的论题如下:经验论、唯理论和神秘主义的统一;精神本原和物质本原的统一;真、善、美的统一。根据索洛维约夫,单独的经验论、唯理论和神秘主义都是片面的,真正的哲学应该是三者的综合。单独的精神本原、物质本原也都是片面的,索菲亚一词才是灵与肉、心与物、精神本原与物质本原、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的完美结合。真、善、美三者通常是分别作为哲学、伦理学、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而出现的,实际上,三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三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9.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之思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人之栖居”的诗意吁求,“万物一体”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社会整体和谐的理想。尽管在思想取向、达乎本真处境的途径和对人的定位等方面存有差异,但两者都是对人在世界中所处地位和境域的深刻反省,两者都体认到,只有达乎与自然万物本然的相融相契、一体存在,才是人之在世的本真处境。  相似文献   
10.
何谓和谐社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值此党成立84周年和建国56周年将临之际,笔者以求索苦探之一得,提出探讨性的理解。“和谐”,这里应该是和睦相处得好,配合得适当、匀称,人们温和而善良,和悦而舒畅,一切处于平和而不是战争状态。作为“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