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3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195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350篇
社会学   1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负债消费、超前享受”的生活观念无人号召也没人示范.却不经意地走进都市年轻人的生活。伴随它同时走进都市年轻人生活的还有理财信息和理财手段。投资和理财是对人生的丰富,同样是一个将判断力和知识等价值化的过程,其中包括了对风险的规避,以及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2.
我们一些政工人员做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遇难术攻,却不知“道”治。结果,术因“道”盾非术,难因“道”盾作难。  相似文献   
3.
孔子通才教育观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创立者,至今仍有重要影响。二千五百年来,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拟从他关于仁爱、中庸和慎言等教育思想中,揭示其通才教育观的基本内容,为现行素质教育作参考。研究孔子思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两端”内容的具体考索、分析,发现“两端”从形式到内容都显示出强烈的方向感。这种方向感与“忠恕”所体现的“尽己”、“推己”的方向性相一致。文章即以方向感的统一为基础,建立起“忠恕模式”,欲由此为中介,进而探讨“叩两端”方法与中庸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孔子“仁学”的三个层次包括仁之情感、仁之理性和仁之规范。仁之情感是指仁作为一种具有博爱精神的人文主义情怀,它由亲人及大众,由社会及自然,在具有广泛性的同时又具有层次性。仁之理性是指仁作为根本的道德原则,其基本内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之规范是指仁作为相对具体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义”、“礼”和“中庸”。  相似文献   
6.
以《中庸》为个案 ,从宋明道学的视野来观察船山的《四书》诠释。可以认为 :船山读《中庸》说 ,其中以未发说和戒慎说为其核心。船山有关《中庸》的讲法 ,可以说是“接着”程朱讲的 ,但不是“照着”程朱讲的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程朱学派 ,但受到程朱学派的较大影响。船山虽然并不承认自己为程朱学派的一员 ,但顺承程朱《中庸》解说的脉络 ,延续程朱《中庸》诠释的问题性 ,吸取程朱许多的理学观念和诠释学资源 ,同时又针对朱子本人及朱门后学的论点而提出自己的诠释主张。船山的《中庸》解释是明清之际儒学经典诠释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相对而言,儒家学说虽不如道家和释家哲学那样超脱于俗尘之上,但同样重视超越的人生价值。在《论语·雍也》中所记载着孔子的名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尔,贤哉回也!”就强调了人们应该追求的一种“极高明而中庸”的生命境界。以上引自张映辉发表在《北  相似文献   
8.
社会调控机制是国家利益协调的重要手段,在完善调控职能,改进调控方法上,本文提出了建立基于统计学的量化机制的新思路,并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社会调控的意义,认为调控、和谐、天道、中庸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调控是国家义利观的体现,并且应随时代大局和社会发展阶段变化相适应,提出义率为国家调控量纲的设想观点。  相似文献   
9.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新文学运动中的风云人物之一,梁实秋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并接受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不管是其文学创作还是翻译都庶几"中庸之道"。本文通过梁翻译莎士比亚的目的来讨论其中庸思想,特别是因时而"中"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0.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通过分析亚氏德性论“中道”概念的界定、实现途径以及人们对于它的一些误读来阐述亚氏“中道”思想的精髓。以“中庸”“时中”思想为例,揭示“中道”思想存在的“二维向度”问题,进而尝试引入一种基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背景的辩证的否定观,走一条富有时代精神的带有“中间偏左”哲学范式的中间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