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5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70篇
劳动科学   15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17篇
人口学   74篇
丛书文集   131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56篇
社会学   56篇
统计学   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信誉越来越成为影响现代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信誉主要受博弈次数、产权、法律制度、竞争环境以及政府行为的影响,是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交易方式和合作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惩罚不到位,出于眼前利益的考虑,一部分企业可能会选择失信行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重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体系,这是保证企业有序运行的根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胡学萃 《职业》2008,(11):11-11
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导致食品行业市场销售量萎缩、营业额下降,业内员工面临生存危机。在遭遇信誉危机、职场生存需要调整的时刻,职场人士该如何应对?为此,本刊特邀大连韩伟养鸡有限公司副总裁董长勇先生和职业顾问谢伟先生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3.
商品化权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理论和我国在经济生活中引发的诉讼 ,对商品化权引入的必要性及其主体、客体和内容等诸问题进行了探讨 ,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必要引入商品化权 ,以此明确权利 ,更好的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推动我国经济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视域中的信誉是坚持诚实交易、信守合约所获得的声誉。经济学所分析的信誉主体是指那些诚实交易、信守合约的个人和组织。从现实社会看,经济学的信誉主体仅仅是市场主体之一部分。由市场主体必须是产权主体的命题,可以逻辑地推导出信誉主体必须是产权主体的命题。产权是信誉主体确立的基础,原因在于第一,置信的承诺显然与主体履约能力的大小密切相关;第二,交易性互动必须建立在交易各方的产权基础之上;第三,有恒产者追求的已不再是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是长期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失信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学校的生存靠质量,质量靠管理,管理靠谋略。通过过硬的质量建立良好的信誉,用良好的信誉吸引充足的生源,以充足的生源保障丰富的财源,以丰富的财源支撑学校快速的发展。为此,学校领导要在“三个优化”下真功夫。  相似文献   
6.
7.
随着传统政治生活向现代政治生活的转变,公共行政也从传统的官僚制行政向民主制行政过渡。现代政治生活要求当代行政应该是一个负责任、守信用的行政,而在我国现实政治生活中却存在着因政府不守信用导致的政府信誉下降的现象。本文从介绍几类案例人手,针对我国政府在社会转型期间面临的信誉低下问题,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其他国家或地区提升政府信誉的经验,思考我国有效提升政府信誉的途径和机制。最后得出结论:追求完整的政府信誉是现代政治生活的内在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8.
在国有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所有作为委托人与企业经理作为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委托代理关系预算约束软化,因此导致在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双方对未来博弈次数及委托代理信誉预期的不确定性。为了对国有企业经理人员实行有效的激励与监督,就必须促使委托代理双方实现重复博弈,加强双方的委托代理信誉,从而有效地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土地红利是经济红利和政策红利共同缔造的特殊红利形式,彰显土地红利公共利益属性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从逻辑上分析,我国土地红利源于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城镇化和工业化、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区位优势、公共投资等因素共同推高了土地价格,奠定了土地红利公共利益属性的坚实基础。为维护土地红利的公共利益属性,国家一方面将其纳入公共财政范畴,以规范公共财政收支的方式实现土地收益“全民共享”,防止土地红利被少数人垄断。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改进土地收益的税法体系,科学界定房地产开发相关税收的税基和税额;健全土地征收制度,确保征地的目的、程序、收益合法且符合公益;推进土地红利城乡间公平分配,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实现土地红利共享。  相似文献   
10.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度不同贫困线标准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效果及其最优指数区间,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影响的结构性差异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既存在"数字红利"效应也存在"数字鸿沟"效应,二者呈现出倒"U"型关系,降低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最优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区间位于108~160之间。分结构看,较低贫困线标准下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程度更加明显,但较高贫困线标准下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对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减缓程度更大,且呈小幅递增趋势。在作用机制层面,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提高农户数字技能和风险管理能力,降低居民收入差距来发挥中介作用,减缓农户相对贫困脆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