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地改革完成后 ,为发展工业 ,毛泽东领导中国走上了一条改变农业经营方式 ,使小农经济向集体经营、规模发展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对中国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为今天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3.
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建国后得到进一步发展。毛泽东认为合作化道路是人民得到解放、由穷变富的必由之路,并且认为中国农业通过合作化走向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在毛泽东合作化思想指导之下进行的农业合作化运动,虽有失误,但具有不容否认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马列主义合作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分析,阐述了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对解决现阶段中国农业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一场激进的农业现代化实践,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当年决策层有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主观努力,然而其实践结果却表现为农业现代化与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进程相脱节。  相似文献   
6.
工分、土地和基本口粮是农业合作化时期决定合作社社员可支配收益分配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反映着合作社内不同生产条件农户的利益要求。在从互助组、初级社向高级社转化过程中,土地收益不断降低直到被取消,工分分配和基本口粮分配比例不断上升。这种变化既是合作社内不同阶层"博弈"的结果,也体现着这一时期国家对于乡村控制能力的变化。在合作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决定了国家始终与占乡村人口最多数的贫农、下中农结合在一起,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减少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但后期过高的"口粮分配"比例却造就了越来越严重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过早地取消土地等"要素分配"导致了生产条件较好的农户对于合作社的离心倾向。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在农村“土地改革”的进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成就也有挫折。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的土地经营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农业合作化,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8.
让农民“组织起来”是土改后中共农村政策的主旋律。农业合作化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为了协调各方的责、权、利关系,新的土地所有制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有效劳动组织和经营管理责任制。文章以湖北省新洲县为个案,探讨了合作化运动中劳动组织和经营管理责任制在合作化时期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其弊端,认为合作化时期的规模生产仅仅是小农经济的简单累加,并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原因是解放前毛泽东对补资本主义工业化一课的认识并未牢固树立,解放后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发生偏差,夸大了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结合中国社会实际,科学地提出农民问题的理论,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并积极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制定土地革命纲领和政策,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还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完成了农业生产资料由个体所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今天的农业社会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