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解读经典是一种功夫。中华文化作为经典资源,在反思现代性的链条中具有开发的重要价值。文章以庖丁解牛对话作为案例,以点带面式地揭示了经典需要原初解读、延伸运用和另类照面等方式来展现其价值;同时,还对教育的浅入深出方式进行了叙事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两篇多少带有点寓言色彩的文章,一为欧阳修的《卖油翁》,一为庄子的《庖丁解牛》。两篇文章均没育为名家大腕树碑立传,讲述的都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文字谈不上艰深,读起来却绝对称得上语言隽永意味深长。虽说后人常用“熟能牛巧”来概括这两篇文字的主题,但如果你有兴趣将它们对照着阅读便会发现,故事中两位同受人们称道的主人公在其“事业”所达到的境界上其实还是有着明显的高下之分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对饮食活动极其关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将饮食作为生命活动的重要内容,所以才会有大量饮食类成语成了人们的日常用语。因此在饮食文化研究中,考察一个成语的来源,有时会取得重要的收获。例如“庖丁解牛”,这个见之于桩子·养生主》中的故事,说的是厨师在分割牛肉时,那种出神入化的高超技术,令人惊诧不已。从哲学认识的角度看待这个成语,是道家主张顺应自然的如实写照,说明庖丁对牛的生理组织构造非常熟悉;  相似文献   
4.
王斐 《社科纵横》2006,21(2):110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本文从人生境界角度解读庄子的人生境界及对境界发展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庖丁解牛的关键在于由"技"而"道",以"道"辅"技"。其解牛十九年,所历境界有三——"所见无非牛"、"目无全牛"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状态下的"更无牛",可谓其解牛之道的三部曲,其中三年与十九年之数,含有小成与大成之意。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而言,庖丁解牛的道便在"无厚有间"与"游刃有余"上:"无厚"之道是开启"无间"之"间"的关键,而"余"则象征着一种超出"礼"而直达"德"、超越"人"而直达"天"的更高生命形态。这是实现从"生有涯而知无限"到"知有涯而生无限"的转变之关键。  相似文献   
6.
《庄子》之书,以寓言形象说明哲学道理。作为寓言的文学形象,《庄子》已经被后人充分阐发了;但它的寓言形象中的哲理,于今却没有得到充分阐发。本文举出"鲲鹏展翅"、"庄周梦蝶"、"庖丁解牛"三个《庄子》中最著名的文学形象,进行哲学的阐发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王沁 《社会科学论坛》2007,(11):141-144
本文认为“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及“游刃有余”的境界所包含的深意不止于技艺熟练以及自由境界的比喻意义,从中甚至可以一窥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这一点一直以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故事中主要细节的解读指出,其中实际蕴含了庄子对个体、社会以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并由此揭示出庄子精神自由的理想在实践上的现实性,即:为出世而入世,并由此探讨了庄子思想的局限性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8.
关于"庖丁解牛"的思想内蕴、逻辑理路及文体修辞,学界至今存在误读。该寓言主题意在"以道解物":祛除"物"及"形名"遮蔽,使"道"及其精神得以显现和运作,以实现养生天下万物百姓之目标。究其意象,"庖丁解牛"实质是对"心斋坐忘"精神活动的喻像表达,其中寓含着《洛书》象数的天道运行图式;"解牛"的方法论机制,亦非"技"的"分割"或"分解",而是基于"合解"(游刃)的思想方式,来消弭形名"有间"及其造成的生命本真性丧失。在书写笔法上,文本则运用"三言"构筑整体脉络,使文体修辞与思想内容达至高度嵌合。  相似文献   
9.
解读经典是一种功夫。中华文化作为经典资源,在反思现代性的链条中具有开发的重要价值。文章以庖丁解牛对话作为案例,以点带面式地揭示了经典需要原初解读、延伸运用和另类照面等方式来展现其价值;同时,还对教育的浅入深出方式进行了叙事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李茂华 《职业》2017,(23):124-126
中国烹饪源远流长,如果以周口店遗址"北京人"用火熟食作为中国烹饪的发端,中国烹饪已走过了50余万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烹饪不但开拓了华夏物质文明,也是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华夏精神文明的孕育者.民以食为天,烹饪作为人类最古老而又最具现实意义的手工技艺,传承好、发展好,是未来赋予我们当今行业从业者的责任与担当.因此,本文提出,伴随着餐饮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在烹饪专业的教育教学当中,我们更应当强化工匠精神素质教育,探索适合专业自身特点的工匠精神素质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