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庾信与吴伟业两位诗人精神特质上有诸多契合之处,他们在人格精神上都具有游移性,身陷失节境地时又都表现出可贵的自省精神;为摆脱精神上的绝望感,同时他们还都存在着一种自辩情结和逃避心态。  相似文献   
2.
金初耆旧作家与庾信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为出仕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汉族作家,由南朝入北朝的庾信和由宋入金的耆旧作家的作品却有很大的不同。金初耆旧作家缺乏庾信作品中的王室情,其各自的具体处境和历史环境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黄庭坚是宋代伟大的诗家,其诗歌创作上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对庾信诗赋的接受,主要体现在:黄庭坚将庾信作为"忧愁诗人"的典范,肯定庾信的"乡关之思",以之为"凌云健笔"文风质素,他常自比庾信,阐扬庾信"哀愁"精神;黄庭坚承传了庾信"抒写性灵"思想,在创作上主张"吟咏情性",通过书写净化苦闷心灵,释放人生怨愤,调和社会矛盾,做到"哀而不怨";黄庭坚自觉论析和实践庾信"诗法"技艺,将庾信诗赋定位为"不使句弱""不使语俗",肯定庾信诗赋"清新""气韵深稳""有趣",篇章"可为楷式",创作时不少字、语词、句式乃至意象、典实等均从庾信处继承和袭用,并在庾信诗文的基础上,通过"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方式,变化生新。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4,(6):91-96
在隋炀帝的文学生涯中,他曾先后受到南朝两种不同文学风尚的影响。炀帝文学启蒙之时,学的是庾信体的轻艳文风。后来接触到后梁文人柳錎,转而接受其"典丽"风格。而"典丽"又是昭明太子萧统所主张的文学观念,强调文质、古今和雅俗的结合。《隋书·文学传序》对炀帝的评价正集中于其典丽文风。也只有梳理清楚炀帝的文学渊源,才能准确地解读《文学传序》的相关描述并合理地认识炀帝的创作。他身上的所谓南北文学的痕迹,只不过是"典丽"风格的不同侧重。  相似文献   
5.
张喜贵 《船山学刊》2010,(1):141-144
金陵(江左)、江陵(荆楚)、长安(关陇)画出了庾信人生之旅中的三个路标,江左文化使庾信的创作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艳丽底色,荆楚文化则为庾信的创作打上了明显的楚地文化的印迹,关陇文化更使庾信的创作具有了“胡化”的特征。三地的地域文化共同孕育了庾信创作,从而使庾信成为了穷南北之胜的作家。  相似文献   
6.
徐庾骈文论     
徐陵、庾信在骈文创作上完成了形式美所需要的各种人为的功夫,达到了向这个方面追求的最可能的高度。他们虽然同为骈文宗师,创造了骈文艺术形式美的典范,但—人在创作上各有所长。废信以言情为长,徐陵以说理见胜。庾作骨气端翔,声情顿挫;徐文铺列锦绣;丽采英发。徐陵总体上成就不如庾信,但毕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除庾信之外任何一个骈文家都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7.
唐前田园诗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诗经》时代,两汉时期,魏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虽然唐前田园诗的创作还未形成气候,但已在题材内容、主题内涵方面确立了基本的表现范围;在创作方法、艺术表现上,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为唐代田园诗的繁荣、发展作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8.
“穿过象征的森林”——置于一个特定视野下的庾信四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庾信的《小园赋》《枯树赋》《竹杖赋》《邛竹杖赋》是一组较为奇特的作品,作者之意显然不在那一园一树二杖本身,而是孕含着深潜幽掩的喻意。这种喻意的寄存与呈现形态很难归并于我们习闻惯见的诸种模式之中。在四赋里,作者有意无意地消解着作品的确定性与明晰度。文章里的物象往往被扭曲变形,文字含混迷离,章节凌乱复叠,题旨曲折隐晦,这些手段正好与十几个世纪之后的西方象征主义诗学相交相通  相似文献   
9.
庾信批评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此后代不乏出,形成了体系,此一体系又因着不同的时代背景或批评者大体体现为宇文逌的肇始、隋唐学者文人对庾信的毁与誉、两宋庾信批评的平静状态、金代的庾信批评、明代双向度的庾信批评、清代庾信批评的阶段性,以及现、当代庾信批评对古代的“重复”几个段落。历代庾信批评明显地展示出两条纵线平行前进的图案。即自宇文逌之后,对庾信批评基本是沿着隋唐开始的毁与誉两条线上平行推进。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如下:第一,是传统文化的政治伦理性人格标准及“文如其人”的文学批评模式所致;第二,与中国古代传统重实尚用的文学价值观有密切关系;第三,与中国古代传统以艺术直感体认为主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因此导致的文学批评之笼统性、模糊性特征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庾信的一生可以公元 5 5 4年 (元帝承圣三年 )梁元帝江陵之败、梁朝灭亡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文学创作亦据此划分。前期是他少年得志时期 ,也是文风浮艳时期。创作上多描绘性 ,少抒情性 ,比较讲究形式、技巧 ,体现了梁诗极貌写物、穷力追新的特点 ;内容上空虚、轻浮、绮艳 ,具有“宫体诗”的特色。后期 (晚期 )是庾信羁旅北国、楚材晋用时期。其创作题材从狭小单一走向阔大多元 ;其作品的情感基调从纤弱苍白走向沉郁悲凉 ;其艺术表现手法从以绮丽取胜走向藏骨于艳、纳绮于质。形成了深沉凄怆、苍凉激楚的晚期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