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73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1年,洞庭湖区遭到了特大水灾的侵袭,灾情十分惨重.民众于大灾之年挣扎度日,其境况惨不忍睹.水灾的爆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湖南省政府的赈灾措施体现出与传统荒政和当时国内其他地区荒政的不同之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荒政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李雁蓉 《社科纵横》2005,20(4):137-138
《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优秀历史著作,保存着先秦时期的大量珍贵史料。其中所记载的当时水旱灾异的情况,使我们今天仍能窥见春秋时期气候变化之一般。  相似文献   
3.
1917年京直水灾与赈济情况略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7年,京直地区出现了数十年未遇的大水灾,一百多个县被淹,几百万人口受灾,灾情十分严重。水灾发生后,北洋政府和社会各界予以高度重视,施行了一系列赈灾措施,使灾民的困苦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在赈灾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的弊端,使赈灾效果大打折扣,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开封城水灾深重,人口数量及百姓营生、水产品种类、灾后生活、日常用水、赏游地点与内容选择等基层民生的诸多方面无不发生较大变迁。为救灾恤民,政府展现出了积极的应对态度,使备灾救灾实现了常态化,但由于缺少其他卓有成效的改善民生的行为,城内居民还是迈入了日渐艰窘的生活困境。  相似文献   
5.
李光伟  韩帅 《兰州学刊》2009,(5):200-203
1910年奉天新民府发生严重水灾,灾民遍地,损失惨重.水灾发生后,官府及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劝募及赈济活动.官方稳妥地进行灾后救济并处理好善后事宜,安靖地方救济工作较为成功.但由于水灾过后未能根治柳河,为以后水患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6.
他们是国内新兴生存势力,人们叫他们新派生存狂,但是他们更愿意称自己为“怕死客”。他们不断研习各种危机情况下的个人求生技能,挖掘自己的生存潜力,将所学所知传授给更多的人。  相似文献   
7.
1948年福州爆发特大水灾,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后果。这场水灾既是天灾,更是人祸。水灾之后,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广泛筹集赈款,救济灾民。各种民间组织如华侨、同乡会、教会、文艺体育界、新闻媒体等纷纷介入救灾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8.
嘉庆六年(1801)永定河决口,酿成五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京畿直隶一带一百三十余个州县中,受灾地区达九十多个,堤防崩坍,房屋被毁,灾民流离失所,农作物减产绝收,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损伤。此次灾害的原因既有17世纪全球整体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也有永定河特殊的地理情况,更有长期不当垦荒和滥砍滥伐所导致的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反思此次特大水灾的生态原因及历史教训,对于历史上整体大气候特别是极端气候的归纳分析,以及对今天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正确开发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石头表面出现人像图案的"人面石",在各地都有发现,其中大部分是由于石头的形状或表面的凹凸纹理自然形成人的面孔的。可是,日本新泻县北部胎内市,发现的一块名叫"童女石"的石头却与众不同,在平滑的石头上,显露出一幅像绘画或照片那样非常清晰可爱的少女面孔。为调查"童女石"的秘密,记者到了供奉"胎内观音"及"童女石"的胎内市。  相似文献   
10.
章博 《江汉论坛》2006,8(12):87-90
在1931年江淮流域大水灾中,武汉三镇是受灾最重的城市。水灾发生后,政府认识到了这次水灾的重要性,并进行了较为积极有效的救灾行动,同时设立救济水灾委员会,作为代表政府的最高赈济机构。通过考察救济水灾委员会的组织与工作可以看出,南京政府是这次水灾救济的主导者,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中央政府在社会救济中应有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及职能缺失。社会力量则弥补了政府实际行政能力的不足和在救灾体制方面的缺失,充当了国家救济替补者的角色,形成与政府广泛的合作与互补。而灾荒反过来又促进了政府和社会的成长,促进了国家防灾救灾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