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0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76篇
管理学   198篇
民族学   4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09篇
丛书文集   497篇
理论方法论   234篇
综合类   3115篇
社会学   302篇
统计学   13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331篇
  2011年   377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291篇
  2008年   313篇
  2007年   300篇
  2006年   272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The consumer behaviour of the poor in the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has attracted more historical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Yet, we have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whether regional factors affected consumption or how the poor’s ownership of household goods was influenced by level of poverty and the life-cycle. By focusing on Kent and drawing comparisons to other counti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material lives of the poor were improving by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but finds that there were distinct regional differences as the poor acquired more and better goods in London and the Home Counties than in relatively remote areas. Moreover, by using pauper inventories and labourers’ probate inventori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poor were not a homogeneous group with similar levels of material wealth, bu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different subgroups which often led very different material lives to one another due to life-cycle-related problems including sickness and old age. Labourers’ probate inventories are found to represent a minority of the poor who were materially richer than most, whilst pauper inventories appear to represent a more typical subgroup of the poor that struggled to make do and owned most types of goods in smaller numbers.  相似文献   
2.
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进行了历史性变革和系统性重塑,然而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机制优化、机构设置细化与整合、运转协同和效能提升仍未完全到位。回溯机构改革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作为政府顶层设计和系统性构建阶段,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机构建设最富成效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机构建设强调权能配置和人员构成的民族性,逐步差异化设置机构、探索单一制下政府机构平衡设置等历史经验,可以为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供有益借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合理汲取历史养分,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完善法制体系,明晰特殊性职权和民族性职能,健全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机制,创新改革模式,强化地方参与性,切实破解改革难题,推动政府自身建设持续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购买体验型产品时对网络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因此,研究社交媒体影响下体验型产品的消费者决策选择行为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电影行业的票房偏离及消费跟风现象为切入点,探究体验型产品的羊群效应并对其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解释。采集艺恩资讯的票房数据以及豆瓣的电影基本信息及影评等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消费者"羊群行为"视角分析其对电影票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质量等内生性影响之后,消费者羊群效应依然存在;产品特征信息对羊群效应起到了调节作用,从而形成理性跟随;采用预期差异模型可以解释消费者实现理性跟随的过程。研究结论对于电影行业宏观政策制定及对体验型产品合理进行营销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4.
In July 2015, South Korea’s National Basic Livelihood Security System (NBLSS) was reformed for the purposes of eliminating welfare blind spots and reducing poverty. The reform is expected to affect the recipients’ economic behaviours and choices. In this study, we used changes in benefits and eligibility for the NBLSS under the customised benefit system to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the change in the NBLSS on a proposed set of economic outcomes – income, labour supply, consumption, savings, poverty reduction.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we used data from the 10th–12th waves of the Korea Welfare Panel Study and employed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framework integrated with the propensity scores. We found that the NBLSS helps the poor to reduce financial and material hardships through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ncrements, but that it does not provide disincentives to the recipients from participating in the labour market or from saving.  相似文献   
5.
张克威是中国著名的农学家、农业教育家 ,早年留学美国 ,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回国投笔从戎 ,参加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前后 ,开始筹办沈阳农学院 ,从此他把一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高等农业教育事业上。他思路开阔 ,敢于创新 ,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经验。张克威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经验有五个主要方面 :积极创办多科性农业大学 ;延揽人才 ,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注重对学生理想教育 ,培养高素质人才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推行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 ;发扬学术民主 ,培养勤奋求实校风。为此 ,“文化大革命”以前 ,沈阳农学院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声誉。  相似文献   
6.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决定消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低收入和高增长构成我国经济运行的典型特征。因此,应努力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把提高居民收入作为拉动内需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大众与狂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狂欢是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接受模式。它与以往的文化接受模式有所不同。但这种狂欢模式并不是大众文化时代独有的 ,其所以在大众文化时代再度兴起 ,有着时代的、审美的、心理的、社会的原因。这是一种不容忽视但需加以引导的模式。在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 ,没有或仅有这种模式都是不正常的。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学中 ,池莉惯以“非女性化”写作而著称 ,但她的两篇近作《乌鸦之歌》、《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却显示着作者向“女性写作”的转变。文章从这两篇小说的女性叙述立场、女性成长的叙述话语和作品的审美风格等方面阐述女作家性别创作立场的位移  相似文献   
9.
九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个人化写作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带有典型的个人化女性文本特征 ,其女性立场的叙事、女性自我的身体感觉和私人经验的大胆表述 ,显露出鲜明的解构男性神话、颠覆男性权力的意图 ,形成了重新阐释与构造世界的新视点  相似文献   
10.
礼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的识解需要语言内、外的知识。礼貌既要通过语言知识如语调,字、词和句来识解,又要借助人的常识和对语境中的认知能力。礼貌是即时即景的,说话人与受话人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合作对礼貌起了很大的作用。情景及其它非语言因素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语言体现的礼貌因人因情景因文化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