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99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44篇
管理学   225篇
民族学   29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77篇
丛书文集   297篇
理论方法论   151篇
综合类   2497篇
社会学   217篇
统计学   18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240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194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 consumer behaviour of the poor in the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has attracted more historical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Yet, we have little understanding of whether regional factors affected consumption or how the poor’s ownership of household goods was influenced by level of poverty and the life-cycle. By focusing on Kent and drawing comparisons to other countie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material lives of the poor were improving by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but finds that there were distinct regional differences as the poor acquired more and better goods in London and the Home Counties than in relatively remote areas. Moreover, by using pauper inventories and labourers’ probate inventorie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poor were not a homogeneous group with similar levels of material wealth, but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different subgroups which often led very different material lives to one another due to life-cycle-related problems including sickness and old age. Labourers’ probate inventories are found to represent a minority of the poor who were materially richer than most, whilst pauper inventories appear to represent a more typical subgroup of the poor that struggled to make do and owned most types of goods in smaller numbers.  相似文献   
2.
随着勘探程度的深入,为了扩大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领域、寻找新的勘探接替区,四川盆地的勘探区域由盆内逐渐向盆缘延伸。在这种背景下,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相继取得新的勘探成果,但在勘探开发过程中逐渐暴露了诸如区块之间气井产能差异大,储层的碎屑组分、结构及厚度、物性、孔隙结构差异明显等问题,制约了勘探开发的步伐。针对上述问题,根据岩芯观察描述、分析化验资料及测井解释成果,从沉积、成岩方面入手,对比剖析了川东北龙岗和营山地区须二段储层特征的差异性及其成因,认为远离物源区和高能水体的反复淘洗是造成储层差异性的首要因素,强烈的压实作用和多期石英加大对储层差异性起关键作用,自生绿泥石衬边胶结和长石选择性溶蚀最终决定了储层差异性。从而解释了气藏勘探开发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对有效指导该区的下一步勘探开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In July 2015, South Korea’s National Basic Livelihood Security System (NBLSS) was reformed for the purposes of eliminating welfare blind spots and reducing poverty. The reform is expected to affect the recipients’ economic behaviours and choices. In this study, we used changes in benefits and eligibility for the NBLSS under the customised benefit system to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the change in the NBLSS on a proposed set of economic outcomes – income, labour supply, consumption, savings, poverty reduction.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we used data from the 10th–12th waves of the Korea Welfare Panel Study and employed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framework integrated with the propensity scores. We found that the NBLSS helps the poor to reduce financial and material hardships through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ncrements, but that it does not provide disincentives to the recipients from participating in the labour market or from saving.  相似文献   
4.
在对京津冀1981年以来节能减排政策措施进行量化处理的基础上,建立针对节能减排政策措施有效性的计量模型,分析了京津冀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演变状况,并探究京津冀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对其节能减排效果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节能减排政策颁布经历了早期各年份相对零散、缺乏连续性到新世纪以来政策颁布数量显著增多、政策总体力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但三地政策总效力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节能减排政策颁布数量增多引起的;京津冀三地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更多的是趋于实现短期目标,政策整体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人事措施、行政措施、引导措施、财税措施、金融措施等不同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对京津冀节能和减排的有效性具有明显的差异;三地对不同政策措施的使用方式、使用程度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对京津冀协同推进节能减排的治理工作提出挑战.论文还从京津冀完善单一节能减排政策措施的使用、加强市场手段的应用及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家用电冰箱开、停机过程产生的能量损失,提出了一种节能阀的设想,并采用模拟节能阀系统加以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了它的可行性和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6.
风力发电技术经济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中、美等6个国家的电力构成以及世界风能资源的分布,并对世界风能资源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风力发电的前景,指出了我国风电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我国风电产业的建议:研发大型风电机组,强化环保法规及给予风电产业以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决定消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低收入和高增长构成我国经济运行的典型特征。因此,应努力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并把提高居民收入作为拉动内需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评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鲍德里亚系统提出了"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企图对唯物史观进行"颠覆"是错误的。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士。鲍德里亚不懂得马克思从根本上颠覆了国民经济学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幻象",从而奠定了生产和劳动对于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不懂得消费与生产的现实辩证关系,片面地离开生产探讨消费的新特征,甚至主张用消费取代生产。消费异化是劳动异化的表现。技术救赎不可能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推行个人住房消费质押贷款的优势和可行性,探讨了可以用来作为住房质押贷款的质物和住房消费质押贷款的运作机制,最后指出了个人住房消费质押贷款能顺利运作所必须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0.
治理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财税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不是商品供不应求的简单经济矛盾引起的,而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和对外经济失衡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虽然能暂时起到抑制投资过热、控制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的作用,并不能解决我国结构性失衡的深层经济矛盾.治理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不仅需要采取"从紧"控制总量的货币政策,更需要从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深层矛盾入手,采取"从优"调整结构的财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