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劳动科学   7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日前,作为刘静博士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周密研究》一书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周密作为宋元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及学者,著作等身,成就斐然,是当时遗民群体的杰出代表,而以其为研究对象的探讨多集中在词体创作方面,全面的研究尚付阙如,这部《周密研究》则很好地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该书著者站在当代学人的视角,秉承"知人论世"的传统批评理念,交叉运用多  相似文献   
53.
为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院校教育,近年许多高校来大力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然而后发优势虽然缩短了建设周期,使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却也带来了发展后劲不足,对创新成果的选择不够系统等诸多问题。本文从管理、数据、软硬件三个方面梳理了高校在信息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浅析其产生原因并在对策上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4.
毛泽东军事社会学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它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和确定、关于战争现象、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等问题上,如何采用社会透视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这对于从新的视角拓展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以及丰富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5.
刘培 《文史哲》2004,(6):33-38
宋朝建国之初,并没有立刻出现值得文人们歌颂的盛世气象,因而,太祖时颂美讽谕政治的赋很少。太宗通过种种措施加强重文的风气,努力营造一种太平气象,颂美讽谕赋的创作逐渐走向繁荣。"澶渊之盟"后,真宗东封西祀,以掩盖惭德,粉饰太平,描写典礼、祥瑞的辞赋大量涌现。宋初颂美讽谕赋的创作,有踵武汉晋赋风的倾向,同时受当时政治、心态、学术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系列特征:一,描写典礼的赋大量涌现;二,一些赋中出现富于太平景象的世俗情调;三,讽谕政治的内容被突出强化了,且重在穷究治乱之理。  相似文献   
56.
理学思潮对辞赋创作的影响大致可分为观念的渗透和思维方式的浸渍两个方面。观念的渗透方面,张载的《鞠歌行》、吕大临的《拟招》等辞赋表现了承圣情怀;王回、鲜于等人的辞赋宣扬理学教义;周敦颐等人的辞赋则表现了修养心性的内省体验。思维方式的浸渍方面,传道明心的思维模式对辞赋的语言风格具有影响;理学类推、遍观的修养方式对辞赋创作的艺术思维具有一定的影响;以物观物的体物方法对辞赋的艺术表现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57.
内燃机缸套的剧烈振动会引起冷却液空化并造成穴蚀。缸套穴蚀问题一直是影响内燃机寿命和可靠性的难题之一,随着内燃机高热效率和轻量化设计要求的不断提高,缸套穴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实现缸套穴蚀的早期预测与抑制对清洁高效内燃机提高运行可靠性、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缸套穴蚀的产生机理,总结了缸套振动的求解方法,综述了柴油机缸套穴蚀的预测与抑制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试验和模型2个方面总结了缸套穴蚀风险的评估方法及各类方法的局限性。介绍了现有的缸套穴蚀抑制技术。论述了目前缸套穴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8.
宋初许多文人喜欢以辞赋来抒情言志。一些沉浮于宦海的文人,多以赋来抒发自己谋于稻粱、身为形役的苦闷;一些有志于挽救世道人心的文人,则以赋来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抨击失之于道德的“小人”。宋初的抒情言志赋围绕着感慨自身遭际和表现人格理想两大主题展开。  相似文献   
59.
在中华文化象喻系统里,花卉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对花卉的书写总是展现出一定时期的士人心态和审美观念,从中又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以及国家的政教精神.北宋时的牡丹书写超越了其本来象征皇家尊贵的单纯意义范畴,具有了对皇权应然的期许,彰显出帝王与民同乐、共享太平的意义,是当时内圣外王政教精神的具象化呈现.随着仁宗亲政之后锐意革新,政教精神也发生改变,牡丹作为盛世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主流话语中的地位受到挑战且日益旁落.南渡之后,理学的滋长与传播赋予士人以清白自守和抱道慎独的精神追求.其时,南方触目而见的梅花因其种种特性日益引起士大夫文人的注意,经过意识形态的深入影响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塑造,文学书写中的梅花形象被赋予孤独自守与凌霜傲雪等文化内涵,这不仅契合了南宋政教精神所强调的夷夏之防以及举国崇尚的在艰难中负重致远的精神,也成为士大夫文人寄托其道德理想和人格追求的习惯性表达.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