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9 毫秒
11.
浅谈高校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实施继续教育的现实意义,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加强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措施,以求达到高校图书馆员的个人发展需求和图书馆事业发展需求双赢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2.
庄子人生哲学中的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人生哲学是关于人生观的理论学说。庄子的人生哲学表达了他对社会、人生、理想、自由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反映了他的生活目标、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庄子的人生哲学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充满了矛盾,本文拟对这些矛盾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并试图揭示庄子哲学的根本矛盾和根本错误。一外化与内不化《庄子·知北游》说:“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古之人是庄子学派的理想人物。“外化而内不化”是庄子学派理想的生活原则,也是全面分析庄子哲学的一个契机。外化即随顺外物的一切变化。庄子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因而人们只能随顺外界的必然,任何脱离和抗拒命运之必然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大宗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反向格义的讨论中,各种观点之不同涉及到了更基本的问题,即"中国哲学"意味着什么,其性质为何?身份为何?有人认为中国哲学实质上是经学和子学,因此仍然是民族精神的"表达者"和"承载者",要建立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就必须重新回归到本有的模式,用我们自身的语言表达自身的思想;有人则强调中国哲学已是现代学科,本质上只能是"比较哲学",因此试图在拒斥西方哲学的情况下建立中国哲学的主体性,是既无必要也不可能的.观点的对立反映了一种相当广泛的分歧,说明研究者对于中国哲学之身份与功能、目的与方法的多样性、复杂性缺少反思与交流,缺少共识与准绳.这对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成熟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对此应该有所正视和改变.  相似文献   
14.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自实施以来,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趋同。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但目标的统一性决定了二者可以协调发展。但二者如何协调发展达到各自的目标,需要全面理解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深入理解会计准则相关金融监管问题,以促进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协调发展。本文从国际背景下分析二者的关系,对二者协调发展的战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5.
庄子之苦乐观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所感受的苦、所追求的乐都在于精神感受.现实之苦在于世俗生活中的拘束或奴役,在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在于人们无法摆脱现实的处境.现实的地位、财富、欲望的满足并非庄子之苦的主要内容.庄子认为人类的有限性是人类之苦的根源.庄子的逍遥之乐在于超越现实束缚的自由的感觉,在于独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体验.这也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但不是现实欲望的满足.这种精神境界的提升可以是无限的,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体验.从现实之苦到逍遥之乐的转化的关键在于心灵的宁静,而心灵的宁静在于认识到世界的客观性和非目的性,避免面对苦难时的狭隘的、个人的、目的性的解释;在于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有限性,避免对个人或群体抱过高的期待.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可能超越现实之苦去追求精神境界的无限提升.  相似文献   
16.
刘笑 《人才瞭望》2007,(4):32-33
胜任力是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的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测量的,并能显著区分绩效优劣的个人特征(Spencer,1993)。国外学者主要从胜任力分类、胜任力识别方法、胜任力研究方法、胜任力模型等不同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进入第二次飞跃时期,发展绿色经济成为其核心思想。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即生态文化作支撑。高校作为生态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通过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种基本方式影响着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强大的社会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深交所2011—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有序回归的分析方法,检验薪酬激励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以及高管背景特征在其中的调节效应,可以研究发现,薪酬激励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具有提升作用,且这种作用受到高管背景特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高管团队的女性比例和受教育程度对薪酬激励和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由此,企业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高管团队制定不同的激励措施,以提升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心理契约是在组织中的双方形成的主观约定,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以期望为核心内容的权利与义务。心理契约理论运用于研究生激励机制中能解决研究生群体差异大、激励方式单一、教育方式僵化等问题。通过心理契约理论建立的激励机制,能持续保持研究生的期望值,密切研究生和导师、学校的联系,增强研究生的归属感,提升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研究生激励机制构建中,要以心理契约理论为基础,分层次地运用心理契约等要素,通过建立、调整、实现心理契约,分阶段构建研究生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次笔谈除刘笑敢先生外,主要采自各位作者在2009年5月3日《文史哲》编辑部主办的"文史哲杂志人文高端论坛之二: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范式转换"上的发言,所涉及问题均为目前中国哲学界关心最迫切、讨论最热烈、思考最深入的话题,相信对今后中国哲学史研究及中国哲学本身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