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5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文化人类学一直着眼于民族文化的研究 ,尤其侧重于文化的“无意识的传承”的研究。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 ,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不同国家、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其“无意识的传承”传统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 ,常常为来自国家和民间权威的力量 ,进行着“有意识的创造” ,这种创造的过程 ,正是一种“文化的生产”与“文化的再生产”的过程。这种“生产”过程 ,利用原有的文化资源和新的文化创造来展示各自的文化特征 ,形成一种“文化 +文化”的现象。特别是当把文化的展示置于旅游体系中时 ,文化的生产、消费和文化策略之间已成为一个整体。在全球化过程中这一文化的生产 ,在一定程度上 ,又强化了族群、地方社会与跨国文化圈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2.
在各民族的迁徙流动过程中,形成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传统乡村社会的人口迁徙依附在土地之上,并以获取土地这一重要生产资料为主要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乡村之间的人口迁徙被由乡村到城市的“主流”迁徙模式所遮蔽。乡村之间的人口迁徙现象,是一种“离乡不离土”的社会样态,“以土为生”的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依然是主流,即没有离开土的范畴。20世纪八九十年代,珠三角地区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代耕农群体,这种典型的迁徙模式在移民研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入研究》一书以阳江苗族代耕农为案例,探讨当前乡村外来移民群体的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入问题。其核心观点认为,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村落社区的边界日益开放,乡村社会的土地和房屋大量向外流转,进而为外来移民群体定居异乡提供了机会。苗族代耕农群体在异乡定居的过程中,重新建构自身的生存空间与社会网络,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与当地社会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23.
24.
麻国庆 《文史哲》2022,(3):64-74+166
海洋区域的协同发展是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所在。海域研究的现代转向发端于对以欧洲大陆为中心的线性历史观的挑战。海域研究的新面向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地域等多重领域所发生的实体关系,还囊括了在跨国海洋空间内不同利益主体的自我认识、他者印象和对世界的想象,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表征和言论等虚化的意识交流。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长期的跨海交流交往中,相互信任,相互协作,相互依赖,达成了诸多共识,形成了一个文化共享的价值体系,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民族主义、商业霸权、地方保护主义等政治性因素给区域社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探讨环南中国海区域社会的资源共享机制和人文价值互通,对于重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5.
分析祖国疆域区域板块之间的有机联结,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重要路径。在我国广袤的疆域版图中形成了诸多具有类型学意义的区域板块,不同区域板块因其地缘之上的民族关系又产生了必然的有机联结。不同区域板块之间形成的交错地带,不仅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空间,也是中华民族多元结合为一体的一个缩影,更是理解国家疆域空间与民族整体关系的理想园地。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头,探讨区域板块之间的交错地带的民族交融状况,不仅是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方法论,也是重新认识新时代中华民族国际地位与作用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研究的重大议题。这一议题内涵丰富,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意义深远而又充满挑战性。这方面的研究涉及面广,纵横交错,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可谓机理玄妙,非有一个多学科学术共同体通力合作、长期跟踪、潜心钻研而不得将其研究透彻。学科是对于人类知识体系的划分,而现实社会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实现。多学科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可将主题置于更为系统宏阔的学术视野,避免单一学科的诸多局限。多学科交叉融合能为学术进取提供强劲动力,有效的融会贯通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学科融合也是新文科理念的要义所在,以问题为中心,各学科围绕问题通力合作,互学互鉴,在交叉融合中守正创新。要而言之,加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从打造学术共同体走起。为此,严庆教授创意策划,本刊邀请多学科专家参与主题笔谈,并设专题栏目,以期实现星光交彻,集聚智慧,凝聚共识。  相似文献   
27.
记得在长春留日预校,日本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日本印象的文章。当时我挖空心思也找不出直观的印象,有的只是拿着三八大盖的“鬼子”的形象。而此种印象又不能直接写给日本老师,后来干脆把印象扔在一旁,把读过的、听过的、道听途说的关於日本特别是关於日本文化,大而无当地空谈一番。老师觉得还有理论,言外之意大概是与现实的日本社会相距甚远。作为一个学习社会人类学的学生,国内的先生经常告诉我们,对於一种社会文化的理解,要自己身体力行地去体验,去触摸,去感觉。我抱著这种想触感日本社会的求知欲望,登上了这一在我从幼小的…  相似文献   
28.
冈田谦 (1 90 6— 1 969年 )冈田作为台北帝国大学社会学的讲师 ,于 1 93 0— 1 942年这 1 3年间居住在台湾。他以平均每个地方每次一周左右的时间调查了几个民族。他对于英国结构 -功能主义非常关心和理解 ,但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 ,并没有和自己实地调查的方法结合起来。他的调查结果与其行为观察相比 ,更为重视统计的数值和准则 ,这与马渊东一相比更具社会学的味道。马渊对社会体系的运作机制非常关注 ,而冈田更侧重于描述社会形态。冈田信奉人类家庭普遍存在着核心家庭的学说 ,企图发现即使在布农人扩大家庭的结合中 ,也存在着以夫妻…  相似文献   
29.
一、城市的部族集团非洲的城市社会是由很多的部族集团组成的复合社会。各个部族集团又构成了城市社会的客位(下位)集团。他们以各种方式来适应城市社会,并不断发展自身的部族文化。同时,在城市社会中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与其他文化共存。每个城市社会,通过其社会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这一城市文化基本上是  相似文献   
30.
社会结合和文化传统--费孝通社会人类学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费先生一生的学术生涯中,其学术研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然其研究一直没有脱离社会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费先生的笔下,微视研究和巨视研究一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管是和先生一起随行调查还是品读先生的论文和著作,我常常感到先生的社会人类学思想在两者间应用得游刃有余,并不时地产生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作为一门产生于西方社会的人类学,对于东方人类学者而言,能自如地把西方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得以本土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仍在困扰着众多的东亚的人类学者和社会学者.而费先生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证明,他非常出色地形成自己的方法论特色.他对于本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一直成为非西方学者研究本土社会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