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4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7 毫秒
71.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视域看,科技劳动是科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体,而科技具体劳动是指科技劳动者为了解决或解答人类在为满足其物质、精神和自身全面发展等需要的基础上提出的各种问题,能动性地运用实验技术装备、图书情报资料等手段所进行的探索、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等"实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类自身的潜能,实现与"实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制造"各种物质、精神、劳务等有形和无形产品即科技使用价值的活动过程和系统方式。其中,科技劳动者是其主体要素,它属于"广义工人阶级"的范畴,并且由分工与协作的关系而形成了各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群体结构;实验技术装备是其硬件要素,它是科技劳动者生产科技使用价值的物质性手段;图书情报资料是其软件要素,它是科技劳动者生产科技使用价值的知识性手段;自然、社会、人自身所构成的"实在"世界以及人类在其中为满足其物质、精神和自身全面发展等需要所确立的课题是其对象要素,科技劳动者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将"实在"世界中的"自在存在"转化为人的"为我存在",使之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即科技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2.
信息在当今社会中是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范畴。由于信息本身的复杂多样性 ,以及人们对其认识的程度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以致理论界出现了众多的关于信息的规定 ,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且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定义 ,甚至没有从哲学认识论层面将其本质特征系统地揭示出来 ,这致使人们在运用信息范畴时易造成混乱、模糊。基于此 ,文章在考证分析目前出现的关于信息规定的不同观点之基础上 ,对其进行梳理 ,分别从日常生活层面、科学层面和哲学层面对信息加以规定 ,并在哲学层面总结概括了信息的主要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3.
综合理论界关于劳动的各种定义和界说,从哲学认识论层面来看,劳动主要是指作为劳动主体的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在依据客观规律和主体需要而确立的合理目的制约下,按照某种方式结合起来,利用人自身的劳动力和已掌握的劳动资料对特定劳动客体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改造或服务,从而既创造出具有某种效用性的有形或无形产品又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活动过程;这一活动过程实质上是人、自然和社会之间在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转化、变换并发挥效应的过程。劳动的这一规定,内在地包含了劳动的主体、劳动的客体、劳动的中介、劳动的环境、劳动的内控因素和劳动的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相互联系和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劳动的内涵。  相似文献   
74.
自20世纪以来,科学实在论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发展中最有前途的哲学流派,郭贵春先生近期的一系列论著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阐述,对其逻辑框架进行了系统建构,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清晰梳理,对其未来走向进行了前瞻性预测。透过这些论著发现,科学实在论在理论形态上表现出“强一元论”的基本特征。其中,这种“强一元论”特征的横向展开,形成了科学实在论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这种“强一元论”特征的纵向演化,构成了科学实在论的发展脉络;这种“强一元论”特征的进一步升华,表现为语境论在科学实在论中渗透和发展的必然走势。  相似文献   
75.
假说的定义和功能的认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说是认识主体在已知的有限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之上运用科学思维方法 ,对已存在和发现的事物现象作出的假定性解释和说明 ,以及对尚未发现和存在的事物现象作出的推测。从认识论角度看 ,假说能够对已存在和发现的事物现象作出假定性的解释和说明 ,这是形成科学理论的基础 ;假说的预见功能 ,这是假说指导科学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前提 ,也是假说转化为理论的一个关键性标志。假说正是通过解释和预见这两个基本功能来解释世界和指导人类的实践 ,并以此来检验和证明自身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6.
"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成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经济社会与境"作为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社会实在"和最具普遍性的"社会存在",包含了现代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经济事实和经济现象,是这些事实和现象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的有机整体.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视域看,伴随科技融入经济系统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功能的同时,形成了由经济社会科技化和科技经济社会化的双向互动所构成的现代"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而从系统论角度考察,现代"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的形成是不同维度的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这些原因主要包括相对独立的现代科技体系结构是其"内在"根据;高度完善的现代科技社会建制是其组织基础和中介保障;现代经济社会对科技的需要以及相应的社会中介是其"外在"动因和社会保障;现代科技与经济的双向互动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现代科技的"大科学"运行与管理模式是其运行机制保障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共同构筑了现代科技融入经济系统形成"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社会与境的复杂原因系统.  相似文献   
77.
纵观虚拟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我们发现,虚拟经济是中国具备自主性和创新性的研究课题.以实物经济作为虚拟经济的对立面,以对全部经济活动重新划分为逻辑起点,准确定义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就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互动进行基本的逻辑辨析,有助于澄清虚拟经济研究领域的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虚拟经济研究的出路在于保留其作为中国经济学特色理论的创新性和独立性,回避与"实体经济"对立所形成的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放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提法,尤其不宜重新定义业已成熟的实体经济概念,而是遵循虚拟经济概念的创新性,作为一个新概念的对立面,重新理性地选择一个作为虚拟经济对立面的新的经济学范畴.  相似文献   
78.
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主要表现为:自然价值的悖论、自然权利的混乱、认知方法的神秘主义、走向荒野的反人道主义。而造成这些困境的根源,便是以排斥实践为特征的本体论的荒野自然观。  相似文献   
79.
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看科学向技术转化的实质与要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发展的本质是创新,经济发展的本质是"转化"。科学向技术的转化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问题。文章系统探讨了科学与技术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科学向技术转化的本质、条件和要求等。  相似文献   
80.
从历时态时间维度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进行唯象考察发现,科学和哲学在古代呈现出一体化特征,在近代前期开始分化、独立,在近代后期又出现了相互渗透的迹象,而在现代则表现出高度的综合发展趋势--哲学的科学化和科学的哲学化双向运动现象.对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进行这种历史的唯象描述、考察,对人们深化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原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