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1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93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71.
在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现念结构似乎左右着现代不同国家民族自我认同的想象秩序.日本、印度等在历史与地理、制度与文化上与我们有诸多关联的国家的中国形象,其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这些国家、地区在现代性自我认同结构中"自我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叙事的一部分.关于亚洲国家自我东方化的讨论,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一、自我东方化;二、去东方化;三、彼此东方化.这三个问题,是解析东方或亚洲国家的中国形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2.
目前国家已将房地产业列为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并作为今后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商品房空置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找出其产生原因,以免产生新的空置房。本文就中国商品房空置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就解决空置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73.
哲学心理咨询是近年来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引起了西方哲学与心理学界普遍的兴趣和关注,但目前仍然没有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文章对哲学心理咨询的起源、内涵、理念及其与传统心理咨询的区别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作为指导人类心灵的一种重要方式,哲学心理咨询为传统心理咨询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扩展了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研究领域,但它并不是对传统心理咨询的取代而只是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74.
周宁 《社区》2010,(1):45-45
几年前,“邻居节”在全国各地的社区兴起。我所在的社区也效仿其他地区的做法举办了两年邻居节,当时的效果很好,陌生的邻居走到了一起,邻里融合更进了一步。可是,这几年,邻居节虽然还在办,但总觉得没什幺新意,居民们也不大愿意参与了。请问,这样的邻居节我们还有必要举办吗?  相似文献   
175.
《堂吉诃德》从第一部到第二部,叙述态度明显改变,从嘲弄到同情;角色功能逐渐变化,从喜剧人物到悲剧英雄;人类存在的英雄形式被纳入疯狂的行为中,小说甚至透露出某种荒诞意味。作品以幻想的喜剧形式反讽地表现了英雄受难的悲剧,以荒唐的滑稽摹仿检验人类高尚的道义与信仰在世俗中经受考验与误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6.
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与本质.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各级人大及常委会的作用.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加强和完善,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中走人大代表职业化之路,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关键的环节.本文围绕"人大代表职业化"这个核心,论述了为什么要走人大代表职业化之路,并进一步说明怎样走人大代表职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177.
周宁  宁宁 《兰州学刊》2006,(2):36-37,115
孙中山吸收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进化学说,但他的立足点与无政府主义者有着明显不同,他不是为了虚无缥缈的无政府主义理论体系,而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富强的民主国家。  相似文献   
178.
ASP是一个服务器端的脚本执行环境,用来建立和运行动态、交互、高性能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ASP使用ADO来访问数据库,通过ODBC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9.
周宁 《东南学术》2011,(5):4-20
跨文化形象学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理论分析在形象、类型、原型三个层次上展开。个别文本中的中国形象是直接分析的对象,但研究问题却是个别形象在总体形象类型中的程序化过程。类型是跨文化形象学的关键概念,是分析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的基本功能单位。原型表明形象谱系自身的继承与关联关系,是形象史中最基本的、超越个别文本与时代的、深入到集体无意识心理中的普遍可交流的领悟模式。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两种意义原型,为诠释西方的中国形象提供了基本的意义模式,同时也对应着西方中国形象的历史演变过程。跨文化形象学最终落实在文化心理深处富于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原型上,关注作为西方现代性话语实践的中国形象中包含的知识与权力及其体现在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跨文化交流的话语霸权上。乌托邦化与意识形态化中国形象原型,分别指向两种"东方主义"。而两种东方主义两极之间形成的张力,赋予西方文化扩张发展特有的活力。这才是我们在"文化自觉"大命题下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0.
周宁 《天津社会科学》2011,(5):101-113,160
中国形象作为令人紧张的"他者",纠缠着日本现代性自我构建的过程,表现出日本现代性身份认同的特有焦虑。离开"中国",日本的现代性既可能迷失自我,又可能迷失世界。在"西方"与"中国"二元对立的"他者"之间,"日本什么都不是",越是意识到这种现代性身份危机,日本就越发强烈地希望从仰慕西方贬抑中国的"文化势利"取向中确认自身。"陷害"日本现代性身份并进而"诬陷"中国形象的致命观念,恰好是西方现代性。跨文化形象学不仅关注特定国家地区中国形象的特征与历史,更重要的,还有表现在个别国家中国形象上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流动以及其中显示的西方的中国形象霸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