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从《兄弟》看余华小说人物塑造艺术的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兄弟>是余华小说的一个新高峰.体现了余华创作风格的新突破,尤其体现在小说的人物创造方面.余华突破了以往小说中对人性暴力的偏爱,而更多关注暴力下人性的温暖与温情,使小说充满了人性回归和张扬的快乐.本文通过分析<兄弟>中几位主要人物的特点,阐释余华小说在创作上的发展,以及他赋予人物的时代寓意,即对时代的深深思索和对人性未采的热切关注.  相似文献   
13.
孙宜学 《南亚研究》2013,(1):145-157
泰戈尔是20世纪初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在中印两国现代文化交流史上,泰戈尔与周作人曾有过一段神交:一次是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泰戈尔是周作人批判封建礼教的靶子;一次是在1924年泰戈尔访华前后,周作人因自身的复杂而对泰戈尔的态度亦变得复杂多变。通过探讨周作人对泰戈尔的误读及其泰戈尔观的丰富内涵及原因,不但有益于我们认识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复杂关系,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具体、细致地了解周作人思想复杂性的一些特质和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死亡悲剧意识是理解奥尼尔创作 ,也是认识其悲剧美学的基本切入口之一。其死亡悲剧意识基本上是乐观主义的 ,这种悲剧意识使他剧作中那些在生活中只有死亡的主人公在追求自己的失败的过程中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素质 ,使自己的失败也具有了崇高的悲剧美感 ,这也是奥尼尔剧作具有经久魅力的原因之一。但在其创作的后期 ,生活的痛苦使死亡悲剧意识也随之由乐观主义逐渐过渡到悲观主义。本文通过分析奥尼尔剧作的死亡悲剧意识 ,指出了奥尼尔剧作的基本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晚清戏曲改良是晚清社会、文化环境和中国传统戏曲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时代的进步需要产生一种更能表现时代思潮的新的戏剧形式,但因为外来戏剧此时还没有真正在中国产生直接的冲击,因此,这场应时而生的戏曲改良运动只能在旧瓶里造新酒,提升戏曲的意义,扩大戏曲的题材,放宽曲律的限制,而其中尤以戏曲语言的变革最能代表这一改良运动的实绩和局限,最能说明中国传统戏曲向现代话剧过渡的复杂性、矛盾性。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是中国创造社的重要代表,其创作反映了“五四”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卡夫卡则是西方表现主义文学流派的佼佼者,他以现代人的孤独和异化作为文学的主题。他们都生活在一个黑暗、充满危机的世界,同时又接受了各自所处的独特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他们又都是把创作当作自叙传来写的,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既都有对时代痛苦的感受,又使痛苦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从而形成人格差异。人格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不同基质的文化潜在地制约着人格的特色。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描写了“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