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2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魏莉莉  孙抱弘 《西北人口》2009,30(4):48-52,57
本文通过对18名在沪香港人的个案访谈实证研究。探讨了香港人在上海的社会融合情况,主要从经济、生活、心理和文化几方面展开,同时对香港人在上海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上海存在的优点和不足等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研究中。许多香港人表达了对上海生活的满意,但同时认为上海在政府管理体制、工作理念和个人素养等方面与香港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上海在未来的建设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相似文献   
12.
对2007年以来三届"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简要归纳总结发现,对问题的讨论有了更清晰的学术自觉也更加深入和透彻,但是讨论的主题也在不断的重复和争论中裹足不前,"逼迫"我们变换思维方式去瞻望青少年研究及其基础理论建设的发展前景。先从学科建设与基础理论建设、学理研究与问题研究的区分与关联上去把握青少年研究中几个基本问题的关系;进而从传统、现代、后现代的不同视角,对青少年研究及其理论建设演进中,其话语系统、哲学立场及其思维方式的历史继承性、发展必然性与内涵之互联交融的可能性加以多维度的探讨,以期对青少年研究及其理论建设的新趋势有所前瞻。  相似文献   
13.
1995年夏末,在英国克利夫兰郡的蒂赛德大学召开了“2000年青年问题”研讨会,这是一次规模大、内容广泛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有英国、巴西、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荷兰、中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斯里兰卡等25个国家的200多名学者参加。会议期间,有报告,讨论,小组交流,研讨气氛十分活跃。与会者根据本国本地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对于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开展了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震荡的我国家庭教育,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应正视现实,充分重视以下三个问题。呼唤积极的父母意识父母意识往往表现于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中,反映在为人父母的自信性与责任感上。正是在这个问题上,当今的父母们存在着不少认识和行为上的盲点与误区,我们应当加以深刻的反思。父母意识与家教观念的反省鲁迅先生认为,中国人做父母最大的问题是,“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父母对子女有这样一种心理优势:我生你、养你,你是我的,你得按我的要求、我的希望去做。因此,在表面上看来,父…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教育的失责与青少年发展问题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用翔实的资料,指出由于传统及其思维定势的影响,中国的社会教育对于当代青少年特别是升学学习失败而处于弱势地位的未成年人的生存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失责问题;本文还对学校、家庭、社区及其传媒作为教育的重要机构、场所和工具的具体失责表现及其引发的弱势青少年生存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本文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在较深层次上揭示了问题的症结及其解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因应青少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的需要以及正在酝酿中的青少年研究学术提升,笔者提出“人性假设与解释性青少年研究”的理论框架.本文对人的属性、人的理性行动的类型与层次,人的理性行动形成的不同过程以及人与社会互动的多种状态一一进行了阐释.为了显示这一理论假设对于相关研究的解读与阐释作用,笔者还以人的荣辱知行教育为例,从人性假设的视角对这一教育的基础所在与实际定位进行了探析.限于篇幅,本文未能将此理论假设充分展示和运用于相应的青少年研究,但笔者的此类专文将在近期内发表.  相似文献   
17.
儒家参与精神:一元化伦理价值判断(论纲)孙抱弘(一)一般认为,儒家以道德责任感为基础的参天地之化育的参与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弘扬这种精神,对于激发当代中国青年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热情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笔者以为正如对西方文化不宜全盘接受一样,...  相似文献   
18.
中国都市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困惑及其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以上海和北京为代表的中国都市青少年,在新!日两种体制的转换过程中,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一方面,在总体上呈现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文明建设步伐相协调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水平,其主流和本质更加清晰、蓬勃向上;另一方面,近年来上海、北京对于青少年状况及代际问题的多项大型调查报告显示:在相当一部分的青少年中客观上也存在着种种道德的困惑,更有一部分青年的道德素质下降,出现了一些与现代化进程相修、与精神文明建设不一致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正视现实,在深入分析、揭示成因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  相似文献   
19.
小康社会的建设,要求青少年道德的教化的支点必须从理想回归现实,但这并不等于不要理想.本文从现代社会中道德追求与伦理信奉的必要区分入手,论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阐析了现代社会中伦理规范的"有用性"问题,并联系处于不同时段之转型社会中青少年伦理认同的现状,提出了小康社会中青少年道德教化的取向.  相似文献   
20.
浦东青年处于改革前沿,面对着商品经济大潮冲击,在中西文化撞击下,在历史传统影响和现实社会实践融合中逐渐形成的浦东青年的伦理素质,对浦东青年日常分为选择和现实社会发展产生着深刻影烟。为此,我们于近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800多名浦东在职青年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