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3篇
社会学   2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3月26日至28日,国内首次召开的亚洲青年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召开,上海市政府教委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青联的领导王荣华、严谨、夏禹龙、王仲伟,中国青年犯罪学会会长张黎群等来自国内外的60余名学者就“现代化与青年”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是国际社会学协会青年社会学委员会(ISA—RC34),也是上海社科院青少所、上海市青联、上海青年报在亚洲地区召开的一次成功的会议。  相似文献   
2.
今天,追求青少年"德育"的实效性,无疑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和保证;从当代伦理的新意蕴、社会和个人不同层次的需求以及文化传递的独特路径等多个视角,对青少年的德育问题加以审视,一定会有助于我们突破"德育"理念与方法上的某些思维定势,有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在深化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就上海市青少年危险行为的现状和问题做一番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寻找解决这些危险行为的途径,即提出生活技能教育和课外休闲教育的理念,并对进行这两种教育的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对上海市未成年人群体的大规模调查研究为基础.按照时间的维度,以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这三个不同年龄阶段上的群体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通过一系列测量指标对这三个群体的理性层次和程度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总结规律、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的目的,以期能为青少年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的梳理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年龄层次上的未成年人群体,其思想行为往往因年龄的不同以及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呈现不同的特征和状态。而这些差异。都可归结为理性层次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由于存在着对网络和网络信息的种种误解,更存在着出于不同经济、政治目的对网络技术的滥用,以至于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明显不足,而负面影响却日趋严重.要改变这一不正常的状态,我们不仅要强化硬性管理,还要善于进行软性调控与使用,这就必须深入把握网络信息的特性,转变观念将网络构建成人类文明传播的主渠道.同时变革传播的方法与手段,把网络使用纳入常态,使网络在良性互动中形成一个大范围的人文价值追求的环境,让网络信息充分发挥其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因特网在高校的普及为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和交流带来了便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因特网的使用中获益。事实证明有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有效地使用这个工具,其生活反而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物质-经济、人-国民、文化-制度与社会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社会发展与人格转型以及青少年的教育也存在着一种相应的联动关系.现代社会是公共社会,也是风险社会,现代国民素质教育的定位决定了青少年教育的重心.我们应在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网络生活中,培养青少年以独立人格为核心的现代国民素质,进而实现"物-人-文化-社会"的良性的、可持续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进和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实效,正成为社会共识。前不久我们在上海地区开展的对11-18岁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显示,当代都市青少年成长遭遇了不少困惑。 1.社会公德的困惑与年龄同步增长 青少年对一些最基本的社会公共生活规范产生了认同困惑,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持肯定评价的达15.2%,表示“难评价”的为29.8%;对“骑自行车不交税”作肯定评价的达16.3%,难评价的为21%;对“穿马路不看红绿灯”表认同的为11%,难评价的为18.3%;对“在公共场所喧哗”与“乘车不买票”持肯定与难评价态度的分别为24.6%和23.2%;对“乱扔杂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人人关注的“社会问题”。笔者以为,从社会学的社会问题建构论的视角来看,所谓“社会问题”其实是人们在与一些社会事实的互动中,在预设了“第一建构”的前提下,进行“第二建构”的产物。为此,应该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青年社会问题的“第一建构”审视中,正本清源,探寻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而调整相应的青年政策,从源头上消除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0.
本质主义的哲学立场及其相应的简单性的思维方式源于也适用于物的研究,然而长期以来也成为了对人包括青少年研究的哲学和基础思维方式。分析其局限。把握生成主义、建构主义、历史主义与整体主义等非本质主义对于本质主义的批判与超越,认识复杂性思维方式对于简单性思维方式的超越整合的真谛,将青少年研究的思维方式,从对物的简单性思维转型为对人的复杂性思维,已经成为青少牟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的题中之义。这一转型将为青少年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也有可能带来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