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51.
不同的发展观可能导致构建不同的“创新型国家”,也许是成为人民共享技术的和谐社会,也许是和谐社会的破坏因素——被“数字鸿沟”所分裂的“失乐园”。和谐的“创新型国家”是人的不同利益群体的“共建”。  相似文献   
52.
哈贝马斯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为基点重建交往行动理论的唯物史观:他把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系统与个人系统的交往与共识,因而成功地将上层建筑转换为主体际性范畴。但哈贝马斯在经济基础领域依然坚持了技术的本质主义和生产力的本原性假设,因而并没有根除经济决定论的哲学根基。社会建构主义批判了技术的本质主义和生产力决定论假设,认为技术是社会群体的“社会建构”。这个命题包含着两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其一,技术不是自主的而是社会群体的建构,因此技术以及生产力都不是终极性的决定因素;其二,真正的社会本体不是技术,而是人本身及其社会建构活动。按照这个思路,我们认为可以将唯物史观叙述形式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心理反映论关系,转换为个人系统(社会建构者)-社会系统(社会建构物)之间的社会建构论关系。  相似文献   
53.
社会建构主义:建设性的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尔、拉图尔、谢廷娜等经典社会建构主义作家的建构思想,重在强调建构在认识论意义上的相对主义,而没有真正认识到作为建构主体的人与其建构物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建构的辩证关系;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建构者即社会群体与建构物即科学技术等之间是相互建构彼此不断超越的,两者都达到更高的水平,并在此水平上进一步超越循环不止,其实质就是建设性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54.
哲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合理化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都是某种知识,都具有可检验性、解题能力和社会认可三个共享的思想要素。当某种学术观点不仅被学界认可而且也被全社会所认可的时候,这种学术就会变成意识形态,而某种意识形态也无非是某种学术观点不仅解决了学术问题而且也能够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就经历了从科学探索到社会思潮、再到政治制度的嬗变,也是从某种学术观点上升为意识形态的。从这个角度看,哲学社会科学是意识形态的思想库,意识形态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合力。因此,意识形态来源于并超越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自由探索。当某种意识形态能够包容并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的时候,这种意识形态就具有作为社会核心价值的先进性;但是,当哲学社会科学自由探索超越了现行意识形态的时候,这种意识形态就被更能包容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成果的意识形态所替代。因此,任何意识形态都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前意识形态(学术的自由探索)意识形态确立(某种或某些学术观点上升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反常与滞后(现行意识形态与先进学术观点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变革(代表先进思想的学术观点替代了旧式的意识形态)新的意识形态(这种/些先进的学术思想经过全社会的认同特别是政治家的重建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意...  相似文献   
55.
在传统科学哲学或逻辑经验主义看来,科学知识一旦得到确证就会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后现代科学哲学往往把科学知识看做"地方知识"、"作为文化和实践的科学"等等.其实地方知识和普遍知识都具有共享的评价标准:可检验性、解题能力和集体认可,并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从这个角度看,地方知识就是得到当地检验、能够解决当地问题、且得到当地认可的知识,普遍知识不过是得到了更多的检验、能够解决本地之外的更多问题、被更多的文化所认可的知识.地方知识与普遍知识之间的区别无非是经验证据的多寡、解题能力的大小、认可程度的高低.普遍知识在本质上就是地方知识的自我超越.我们尊重用本民族文化写成的地方知识,但更鼓励地方知识不断自我超越,走向更加广阔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