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5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南陈时期,一些大臣始终把"安抚笼络"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手段,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现象,一是少数民族为陈立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又是陈朝巩固政权的中坚力量,必须对他们高看一眼;二是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已达到新的高度,民族关系比较融洽,"安抚笼络"已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三是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和政令助推大臣"安抚笼络"思想的形成.大臣对"北伐"的认识无论多么正确,只要与最高统治者不一致,都很难发挥作用.南陈大臣的民族关系思想具有二大特点:一是以"怀柔"为核心,二是实践成效显著.其作用和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了当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二是加快了南北统一的进程,三是为隋唐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和亲亦称“和蕃”,自汉迄清,至少有150余次。自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和亲”之后,历代正史几乎都留下了珍贵的和亲史料,许多史家对和亲也作过比较客观的叙述和分析。唐宋以降,有的“会要”或“类书”为和亲列了专条,如《唐会要》列有“和蕃”条,《册府元龟·外臣部》列有“和亲”条。本世纪20~30年代,王桐龄曾撰《汉唐之和亲政策》,邝平章撰《唐代和亲公主考》,对和亲做了不少有益探讨。近50年来,和亲成  相似文献   
13.
作为土生土长的学科,民族史学在民族学和历史学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虽有由热转冷趋暖的曲折历程,但民族史学始终是一门有着生命力的学问,不会因为新的热点问题、时髦话语不断出现而降低它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民族史学欲持续健康发展,需在如下方面持续用力:一是坚持守正创新,遵循学科发展规律,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二是坚持引育结合、以育为主的原则,努力建好学科队伍;三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四是采取切实措施,引导学科人员产出标志性成果、精品力作,不断夯实学科基础,扩大学科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西夏是我国北宋时期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政权建立后,治内民族众多,各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外一方面与辽、宋争立正统,另一方面又有被辽、宋、吐蕃三方夹击的危险。从整体来看,西夏面临着复杂的民族关系问题。作为一个新兴的少数民族政权,党项李氏除了继承前代中原地区传统的民族关系思想之外,又结合自身的民族特性,对当时的民族关系作了新的认识和总结,形成了西夏独特的民族关系思想。这一思想不仅对蒙元统一全国有着借鉴意义,而且在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略谈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思想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包括中国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少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的认识甚至比汉族政治家和思想家还要深刻和精辟.许多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推崇"孝"和孝子,看重和强调道德和品行,重视和强调"诚信"的意义和作用,强烈呼吁和期盼出现大一统局面.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思想文化中之所以会出现汉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孝"、"德"、"诚"和"大一统"等思想观念,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其一,"孝"、"德"、"诚"和"大一统"等是各个民族普遍认可和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其二,有的少数民族本身就与中原汉族有着比较密切的渊源关系,保留着汉族思想文化的基因;其三,少数民族的政治家都比较重视学习和吸收汉族的思想文化;其四,一批汉族人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少数民族政权的上层人物,在思想、文化、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对少数民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五,少数民族在与汉族长期交往中深受汉族思想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97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费孝通先生明确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命题.近年来,有一批学者基于中国问题的自觉,致力于从法律与文化的视角思考中国当代法治的构建,注重挖掘我国固有的法文化资源以资当代法治实践.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现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长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而形成的生态保护习惯法文化蕴藏着巨大的价值.伴随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近年来关于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习惯法的研究也方兴未艾,成果较为丰硕,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天祚帝是辽朝末代皇帝,他在民族关系思想方面的失误,是其沦为亡国之君的重要原因之一.天祚帝以正统自矜,轻视女真的崛起,致使局势失控;他狭隘多疑,拒谏饰非,不但没有团结族人,弥合统治阶级内部分歧,反而激化了潜在的各种矛盾,使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他希望借汉官之力维护统治,还产生了依靠高丽、西夏抗金的念头,结果都落了空;辽军一再败北,天祚帝意志颓废,不谋战备,弃军民而自谋身计,最终众叛亲离,国破家亡.虽然天祚帝的民族关系思想缺乏完整的理论概括和系统阐述,但对当时局势发展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的教训也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8.
乌桓作为中国古代北方地区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与周边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一方面,乌桓需要依附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匈奴以求得生存空间,同时又被中原先进的物质文化所吸引,不断向中原靠拢,最终成为中原王朝的附属民族政权.乌桓民族关系的调整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周边民族政权实力变化的形势.乌桓适时调整民族关系,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乌桓的生活和社会发展走向,又对周边民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其思想由以武力威逼唐朝转变为"渐慕华风",主动表示愿意为唐朝贡献自己的力量。弃隶蹜赞在《请修好表》、《请约和好书》和《献皇帝书》等三份上书中,强调了互信在民族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同为一家"的观点。乞立赞的"三恨",为修复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吐蕃大相尚结赞与唐朝会盟于清水到平凉劫盟,标志着双方关系的逆转,反映了尚结赞复杂的心路历程。长庆会盟是吐蕃与唐朝关系的重大转折点,可黎可足在盟文中所确立的"偃兵息人"、"患难相恤"的路线,既是对清水之盟"固结邻好,安危同体"的继承和发扬,也成为吐蕃处理与唐朝关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汉代以降,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对和亲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近百年来,学术界对和亲的评价仍有较大分歧。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者未能从宏观上观照中国古代和亲的功能恐怕是主要原因。本文认为,从中原王朝这方面来看,和亲的功能主要有如下八种:1.羁縻功能;2.以调停军事冲突、指挥边疆民族政权及结交同盟为主要形式的军事功能;3.监督和左右可汗功能;4.分化瓦解边疆民族政权的政治功能;5.以划疆立界和保塞为主要形式的安边功能;6.解围功能;7.以互市、赐与为主要形式的经济功能;8.包括礼仪、服饰、音乐、建筑文化在内的文化功能。从边疆民族政权这方面来看,和亲主要有结交大国抬高政治地位和获取巨额经济利益二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