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5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唐与突厥的和亲,同唐与吐蕃、回纥、吐谷浑、契丹、奚、南诏和亲相比,更具特色,但迄今却无专文予以论述。本文拟作全面考察,希望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一、李渊结交始毕可汗 隋末大乱时,东突厥在始毕可汗(609—619年)领导下已发展到顶峰时期。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都受突厥控制,中原的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等人也向突厥称臣。刘武周还将所“获隋宫人以赂突厥,始毕可汗以马报之,兵威益振”。  相似文献   
102.
藏族生态习惯法文化以宗教文化为其精神基础,内容上涵盖了自然崇拜、自然禁忌、资源管理利用、资源纠纷的解决等方面。当代拉卜楞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运作现状表现为契合与冲突并存。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立足多元规则并存的现实背景下,生态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在契合中协作互动,通过沟通机制在良性冲突中寻求认知与调适,并通过预警机制预防可能发生的对抗性冲突。  相似文献   
103.
民族观及民族思想是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我国历代都有不同的民族观和民族思想。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传统民族观、民族思想及民族关系思想的概念、儒家文化与民族观、中国传统民族观、民族思想及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演变、不同时期历史人物的民族观、民族思想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推进民族观及民族思想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4.
崔明德 《齐鲁学刊》2007,5(1):32-38
民族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及民族问题的认识,是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其中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史学家及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反思,也有他们对当时民族及民族关系现状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认识,还有他们对民族及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民族思想主要研究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军事家及普通民众对民族起源、民族政权更替规律、民族关系发展规律、民族政治结构、民族经济制度、民族社会生活、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民族迁徙、民族未来走向和发展趋势、民族发展的路径等问题的思考、认识、总结及预见。  相似文献   
105.
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一直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史学家们曾做过极大努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奠定了基础,当然也给以后的研究带来一定难度。但是,付永聚、任怀国、岳宗敏三位先生所著《中国政治制度论纲》(以下...  相似文献   
106.
刘梦溪先生在《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中指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学术流变,有三个历史分际之点最值得注意;一是晚周,二是晚明,三是晚清。"虽然这三个时期都是天崩地解、社会转型、传统价值发生危机、新思潮汹涌巨变的时代,虽然在形式上晚周与晚清变局及其所激起的思想界争鸣竞放与晚明大有不同,但在实际上,不仅"明清之际文化裂变的深度和烈度丝毫不让于另外两个历史时期",而且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的变化,还表现得"更隐蔽,更婉曲,更悲壮"。所以说"明清易代既是我国社会历史的转折点,也是理解华夏学术膻变的一个枢纽。"这就是陈寅格先生…  相似文献   
107.
满蒙联姻是清朝的一项基本国策,标志着中国和亲政策的成熟。清朝各个时期的满蒙联姻都有明确动机、鲜明特点、突出作用和深刻影响。满蒙联姻促进了满蒙双方政治上的互信、经济上的交往、文化上的交流、血脉上的交融,使满蒙双方强化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8.
和亲是中国、亚洲及欧洲历史上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具有世界性。中国历史文献中对不同民族上层之间的联姻、亚洲历史上不同国家王室之间的联姻,大都称之为“和亲”。中国、亚洲、欧洲的和亲,都想以亲情换安宁、以亲戚关系促成睦邻友好关系,各国的和亲都能结成政治同盟和军事联盟。由于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在处理和亲公主殉葬的方式、通过和亲对土地觊觎及和亲文化影响力方面也有一些差异。中国和亲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应始终保持健康发展的势头,为此需加强如下工作:一是全面摸清和亲文化家底,二是努力做好和亲文化的基础研究,三是积极推动中国和亲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9.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寻根传统、浓厚的寻根情结和厚重的寻根文化。司马迁为多民族寻根构建了“诸族同祖”理论,东晋十六国时期“五胡”所建政权都把根寻到黄帝、尧、舜、禹那里,拓跋鲜卑及北朝都视黄帝为祖先,黠戛斯自称李陵的后裔,辽和西夏都声称是黄帝的后裔,满族宗谱中也把黄帝视为满族的祖先。少数民族寻根的过程既是与汉族求同的过程,又是其中华意识不断彰显的过程,也是其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历代政权对黄帝、炎帝的祭拜,都是对中华民族根脉的延续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赓续,都会从文化上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