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5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唐代西北少数民族人口,在唐史研究中迄无专文论述。本文拟对此作一些初步探索,希望有助于人口史及唐史的深入研究。 (一) 研究唐代西北少数民族人口,首先有必要弄清这些人口的总数字。现将史书所载的人口总情况表列于下:  相似文献   
22.
社会科学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其改进途径张宏崔明德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科学的指导、参与及积极推动,但社会科学对市场经济推动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人们对社会科学的认识和要求以及社会科学自身的水平,而这一切最终又为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  相似文献   
23.
24.
一、中国古代民族英雄的评价标准 对民族英雄的评价是学术研究中一个比较重要但又有较大分歧的问题。之所以会有分歧,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没有对称作民族英雄的标准作明确的科学的规定。  相似文献   
25.
在少数民族建立第一个大一统政权过程中,汉族思想家和政治家如何认识这一政权及其民族关系?郝经对此作了深入思考和有益探索,从而成为这一时期思想家和政治家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样本。郝经民族关系思想主要包括从文化视角认识正统,以战争方式实现大一统,提出"三道并出"战争策略、坚持"纲纪礼义"积极"汉化"等理论观点;其形成既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又受元初士人与其师元好问的影响,还与其个人经历密切相关。郝经的民族关系思想不仅对维护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调和上层思想矛盾、缓和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一是有助于确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趋向,二是有助于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三是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26.
崔明德 《东方论坛》2005,(6):9-11,21
民族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及民族问题的认识,是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它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史学家及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反思,也有他们对当时民族及民族关系现状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认识,还有他们对民族及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由于"民族思想"具有深邃的内涵、丰富的研究对象及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提升民族思想的学科地位,将其明确为一门学科,即"民族思想"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思想"是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和思想史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新兴学科,可以暂时将其作为民族学的分支学科,划入民族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27.
匈奴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复杂多变,既有联合也有冲突。匈奴以武力降服和役使各族,还以和亲、反间、招降纳叛、扶植傀儡等手段笼络和控制各族势力以联合对付汉王朝。在匈奴长期压迫和奴役下,各民族政权对匈奴时叛时附,甚至强烈反击。  相似文献   
28.
唐宪宗时期及其之后的民族关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关系思想是各个民族对中国民族关系的认识,是各个时期几乎所有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其中,唐宪宗及其之后的民族关系思想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和”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无论是李绛、高骈、卢携、陈敬及豆卢的和亲思想,还是李德裕的“抚”、“诚”及牛僧孺的“守信”思想,无不围绕这一核心而驰骋他们的理论思维。第二,这一时期有关民族关系的争论都与当时的朋党之争和派系之争有一定关系。这是唐后期民族关系思想的一大特点。正常的理论争论是必要的,因为通过争论会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接近真理,但把个人的恩怨尤其是把朋党之争和派系之争牵扯进理论争论之中,不仅会使思想理论更加混乱,而且还会使一部分人的思想发生异化或遭到扭曲。第三,国家不断衰落的政治地位、已遭到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和人们要求安定或苟安偷生的社会心态,都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第四,唐与少数民族政权都在新的形势下对传统的民族关系予以重新审视。少数民族政权要求得到平等地位的意识更加强烈,并强迫中原王朝对他们已取得的政治地位予以承认。  相似文献   
29.
随着大量少数民族人口迁入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带来了城市民族构成和民族关系的变化。许多研究者也注意到这种变化,出现大量研究成果。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后续研究可在五个方面推进。第一,从现有的研究地域看,主要集中在几个中心城市,研究地域可以进一步扩展。第二,从现有的研究时段看,主要利用了较早的数据,新的研究应当利用更新、更准确的数据。第三,从现有研究对象上看,虽然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都有成果,但在宏观研究领域可以再拓展,在微观领域再具体。第四,从现有研究方法看,定性的理论分析多,定量的实证研究少,应当多做实地调查研究。第五,从现有的民族工作对策研究看,给出的对策大多雷同,可操作性、可实施性不足,应多提出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30.
十六国时期是各民族共创中华历史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各民族共创中华主要有六种形式:一是相互吸纳族体;二是共同开拓疆域;三是协力发展经济;四是维系历史文化传统;五是丰富中华文化宝库;六是共育中华民族精神。各民族主要通过如下路径共创中华:一是追求“正统”与实现“一统”;二是强调“以德怀远”与“示之信义”;三是主张“迁徙胡汉”与“胡汉兼用”机制。各民族本为一家的族源认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认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是十六国时期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三大认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