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2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38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37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货币从中介性的手段(计算劳动量)变成人们疯狂追逐的目的(财富),这是人们过去面对全部生活直接需要的生存爱多斯的彻底脱型,现在一切人与物的存在都只有一个爱多斯指向——发财致富。并且货币从效用性的交换工具成为支配性的权力,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反过来畸变为统治人的外部力量。现在人与人的劳动交换关系场境客观地颠倒为事物(商品)与事物(货币)之间的关系存在论编码伪境,人的能力假性式地转化为金钱的事物性万能,这就是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关系表现形式上特有的事物化。这种人与人的关系事物化为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异化的本质,恰恰是资产阶级社会中历史性发生的商品交换关系、货币关系和之后的资本关系,隐匿到经济物相化关系场境存在论中伪在场的事物性关系编码的背后,充当起不可见的无脸统治者。  相似文献   
72.
现象学的解构恰恰是将一般科学认识中没有自觉意识到的认知本身的"怎样"通达的方式显现出来了,这就是显示中的形式。解构式的形式显示中的先理解(形式)之在场是对建构对象的更原初的指认。关系意义就是意向性走向现实,这已经是在超越胡塞尔的现象学。这里的存在意义是指将传统哲学中那种客体化的实在——"存在"解构之后获得的东西。这个使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存在意义,甚至是我们这个生活世界更根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73.
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中,列斐伏尔努力建构出一种新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使每一个人成为人的欲望和需要应该是本真性的,这也就构成了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机。正是在这种需要-欲望的人本主义本体论框架内,列斐伏尔成功建构了自己日常生活批判新的逻辑基础。正因为列斐伏尔手中具有了上述这样一个人本主义的价值悬设尺度,所以当他以此去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时候,他就发现在今天资本主义的“受控制的社会”中,人的本真性需要和欲望却彻底地沦丧了,这也就是“消费社会”中发生的虚假欲望下伪需要占位的消费异化,人的生命节奏异化为谋生的劳作节奏。  相似文献   
74.
在《都市革命》一书中,列斐伏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靠近,还是资本主义都市化实践的现实研究氛围潜移默化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则是他从马克思、恩格斯1845年之后诸多文本中深入研读历史唯物主义的田野工作的成果。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逻辑转换节点。特别是在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细读中,虽然他并没有直接找到关于城市的专题性研究,但他真的经历了一次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的洗礼。列斐伏尔应该是第一次学会了从客观实际出发去打开现实和概念。这是列斐伏尔思想中一次方法论上的重大转折。虽然他仍然保留着人本主义话语的外饰,但那种从价值悬设出发的人学批判话语已经彻底失去了主人话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5.
朗西埃生命政治研究的新政治概念关注了身体化的感性微观控制层面,它是要根本改变过去政治学份额计算的方式,是与作为隐性构序结构的治安的根本性纷争,因为它中断了治安维持的有序逻辑,由此,重新理解中的政治是在治安失序中让被剥夺了主体地位的非主体重新主体化,它要计算那些从来没有被计算的部分,让不可见成为可见,使噪音成为论述,最终实现无分之分。  相似文献   
76.
张一兵 《求是学刊》2001,28(5):9-12
哲学理念是哲学关于自身的认识和体悟 ,其中包含着哲学家和人们关于哲学的定位、哲学的范式、哲学的视野、哲学的维度的理解。每一时代各种哲学思潮中总是包含着某种主导性的哲学理念。这种主导性哲学理念在重大文明时代的更替中又总是发生深刻的转变 ,从而引起哲学的重新定位。全球化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 ,它以深刻的文化逻辑引导着哲学理念的变革。思考和展望全球化时代哲学理念的变革 ,对于新世纪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的阶段性总结 ,我们特邀几位著名中青年学者从不同视角透视全球化时代哲学理念的变化。孙正聿教授认为 ,必须对全球化时代哲学创新问题进行前提性研究 ,当代哲学创新的基本前提是发现哲学理论的“外部困难”(即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与人类自身的时代性的生存困境的矛盾 )和“内部困难”(即表征人类自身的时代性的生存困境的哲学理论自身的逻辑矛盾 )。张一兵教授则集中探讨哲学理念创新的途径 ,提出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精心解读以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长期盛行的研究方式的历史审理而获得一种科学的平台 ,从而准确地捕捉到马克思思想逻辑与当代问题的结合点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返本开新”。其他学者侧重于揭示全球化时  相似文献   
77.
78.
在海德格尔的全部学术思想发展进程中,始终同步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思之道路和双重思想构境——"克服形而上学"的争执性思想场域和"绝弃存在"的本有诗性之思境。克服形而上学,就是在重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开启的第一开端中,超越性地让存在者归基,即重新扎根于作为其真实根据的存在。"绝弃存在"这条全新道路的基石却是被打上叉的存在,即"存有"(Seyn)历史之思,在这条没有了理性炫目之光的幽暗小径上,打开一切存在的涌现和用在性将为存在之弃让所替代,解蔽之真理性认知和逻各斯之主导性追问生成的抽象聚集,将为存有的基础性追问中的真理本现和归隐所取代。在海德格尔的思想发展中,根本不存在断裂式的思想转向,只有一个海德格尔!只是这个海德格尔在对希腊原初本原之境的双重返回中,同时置身于"第一开端"的形而上学之路解构之战和在"另一开端"的本有之思中的道说本现之中。应该说,海德格尔在两个思想构境层中的辛苦努力都是一贯到底的。  相似文献   
79.
张一兵 《河北学刊》2012,32(3):6-13
在1844年以前,赫斯将"资产阶级社会"称为"金钱贵族制",并把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直接运用到对现实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中来,提出了所谓货币是人的交往类本质的异化的观点。在他看来,正是这个颠倒的金钱世界,造成了更加普遍的剥削和奴隶制。而在后来的研究中,赫斯开始关注现实中的劳动,但并未用哲学人本主义的逻辑来描述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劳动状态,而是使用了比较准确和实证的概念:雇佣劳动和奴隶劳动。  相似文献   
80.
当青年海德格尔将胡塞尔的意向性归基为现实的实际生活后,他直接指认生活的本质为关涉,这是他把传统哲学研究中那个作为之间的主体性关系转换为主体对某物的有意向的活动的结果.关涉是践行中的意向的做,而正是这个关涉中的有意向的指引生成我们周围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