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17篇
管理学   27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8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65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安徽作为能源消费大省,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影响了安徽的经济发展效率.在生产函数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加入碳消费量这一投入指标、构建BCC-DEA模型对安徽绿色经济效率进行有效性评价.实证结果表明,DEA有效性呈规律波动,整体有效性较高,部分年度较低.深究其原因,2008-2010年间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对DEA有效性造成了较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保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完善环境污染问责制等.  相似文献   
332.
<周礼>乃是战国时期、亦即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转型时期的儒者的一套"乌托邦"、"理想国"性质的社会制度规范的设计.作为儒学的重要经典,<周礼>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其所设计的那些具体的、可以损益的制度规范(礼),而在于其背后的普适的正义原则(义),包括正当性原则(公正性、公平性)、适宜性原则(时宜性、地宜性).正当性原则要求制度设计的出发点为仁爱,并且超越差等之爱,指向一体之仁.适宜性原则要求制度设计充分考虑到具体的生活方式的时间、空间的条件.通过这种正义思想的揭示,<周礼>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再次成为重要经典.  相似文献   
333.
你在银行的存款极不安全,随时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提取,需要转账到警方指定的安全账户进行监管。你还会掉以轻心吗?  相似文献   
334.
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角度,提出了人的"类本质"的观点;从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相区别的角度,提出了"现实的人"的观点;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角度,提出了"完整的人"的观点,从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335.
<正>吴守明,1938年生,河北省滦州市人。196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师承秦仲文、刘君礼、李智超、王颂余、溥佐、孙其峰先生,尤其得到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刘君礼先生的亲自传授,为张大千再传弟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二、三届理事,河北省山水画研究会首任会长,河北美术出版社编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美术学院终身教授,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书画诗词艺术研究院院士,河北省政协文史馆馆员,扬州八怪书画院名誉院长,河北省艺术品交流与传播协会名誉会长。  相似文献   
336.
从认识论到意志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哲学界流行的西方哲学“认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的说法提出了异议,认 为西方哲学的两次转向实际上应是近现代的“意识论转向”(包括近代的“认识论转 向”、近现代的“意志论转向”及现代的“潜意识转向”三个阶段)和现当代的“符号论 转向”,并集中对哲学史上认识论到意志论的转变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337.
孔子称管仲“如其仁”,按孟子、荀子与朱熹的解释,并非真“仁”,而属“以力假仁者霸”。这是符合孔子原意的理解。所以,孔子才批评管仲“不知礼”。孔子对管仲的批评集中于“仁”(博爱)与“礼”(制度)的关系:“克己复礼为仁”意味着“礼”是“仁”的必要条件;“人而不仁如礼何”意味着“仁”也是“礼”的必要条件。因此,从管仲“不知礼”必然推论出管仲“不知仁”;反之亦然,从管仲“如其仁”(即非真仁)必然推论出管仲“不知礼”。孔子并不是说管仲不进行制度建设,而是说他不懂得制度伦理学的原理,因而其所建构的并非孔子所主张的儒家“周制”的制度,而是法家“秦制”的制度。儒法关系的历史大致可以这样勾勒:孔孟时代的儒法对立;帝制时代的儒法合流;未来可欲的儒法再度分途。  相似文献   
338.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解构本体论”成为强大的“哲学”思潮;然而,本体论恰恰是“哲学”的核心。本体论的必要性在于:人类关于一切存在者之存在的所有观念必定是一个有序的层级性的整体,它必定有一个塔尖,此即所谓“本体”;否则,人类的观念就不成其为一个有序的系统。因此,生活儒学的态度是:必须解构旧的本体论,然而同时必须建构新的本体论。为此,必须追溯到“前本体”即“前存在者”的存在或生活,即生活论或生活存在论为本体论奠基,本体论再为形下学(知识论、伦理学)奠基。因此,生活儒学建构了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进而建构了指向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