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张淑娟 《民族学刊》2021,12(11):1-11, 120
中国共产党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努力始终伴随其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整个过程。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思想形成、确立和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为核心理念,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话语体系,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年培育的实践与上述过程相呼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成效又进一步促进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思想的成熟和话语体系的完善。百年培育史可划分为初步尝试、局部开展、全面铺开、再次被强调和成为民族工作主线等几个阶段。经过百年努力,具有内在关联且各具特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重意涵生成;对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伟大祖国、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渐次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日趋成熟,成为具有普遍价值和意义的理论体系。百年培育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统一;二是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同时保持理论与政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三是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相结合;四是用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目标从两端框定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机制,审视凝聚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努力,从而正确评价百年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42.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其声音、图像、动画、文字为一体的技术特点 ,为教学改革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在总结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 ,论述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并给出了投影基本知识、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基本知识三大模块组成的较完整的课程内容教学改革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提高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3.
随着农业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转让行为的频繁,股权定价市场化不可避免.文章对农业上市公司股权情况和转让市场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目前市场法定价对农业上市公司股权的影响因素和分析模型的构建,并以内蒙古伊利股份的股权转让为例.  相似文献   
44.
进入新时代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定为党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因此,从国家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以往民族工作成为民族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解放获得最高意义,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全民族抗战过程中,站在国家民族立场上承担起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以实现中华民族解放为己任,同时基于国家统一的政治需要,对少数民族政策由“民族自决”的分离形式实现政治解放转变为“民族自治”的统一形式实现政治解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捍卫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最大限度地弥合民族国家建立与中国多民族国家实际之间的张力,成为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政治安排,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进一步中国化,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45.
张淑娟 《民族学刊》2022,13(9):1-12, 153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实质是恪守现代民族的原初意涵,并以此为基本原则强调主权国家疆域基础上的独立、主权和利益,以实现民族独立、建立主权国家、推动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维护民族尊严等国家利益为目标,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等各领域的积极努力巩固上述目标。在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民族性构成要素、目标与任务随之改变,形成具有鲜明阶段性特征的三大理论飞跃,而三者的连续性体现在从为民族复兴作准备到民族复兴本身成为奋斗目标。无论是三者的内在连续性还是各自的阶段性都可由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来表征,其内在逻辑总体上呈现为民族性“浓度”不断提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又是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心理上实现独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