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民族学   28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垃圾围城"已经成为都市环境保护中非常紧迫和相当重要的问题之一。近年来,环境学家和垃圾处理专家多从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处理技术和垃圾场的建设等方面,对城市垃圾问题进行探讨,却很少从城市居民的角度考虑此问题。昆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一些问题,特提出几点对策性分析与建议:第一,完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经济激励机制;第二,建立定时定点的垃圾投放制度;第三,建立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制度;第四,垃圾分类管理试点推进。  相似文献   
42.
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治理事关重大。"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国际会议,于2014年11月16-17日在昆明顺利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和云南民族大学承办。参会代表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马来西亚、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近100人。  相似文献   
43.
中国民族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应超越西方式的“民族—国家”理论,从国家与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出发找回“国家”并给予其以民族之上的位置,即从“国家—民族”理论视角去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基础层次的民族关系、上位层次的国家全局、“国家—民族”关系互动下的中国式现代国家发展。同时,“国家—民族”理论并不是西方所言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强调国家利益、国家认同至上,将国家统一、政治一体奉为第一价值同时包容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新国家主义”,这一理念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也对当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民族工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4.
刘丽珺  张继焦 《创新》2021,15(2):73-83
文化遗产既是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经验与智慧,也可以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新古典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剖析文艺类文化遗产在传统与现代的转型中呈现出来的多种结构转变和功能变化.在现代社会语境中,文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多元化,如在城市复兴、特色小镇、文旅演艺、节庆庙会等不同场景或经济社会结构中均有存在,并以原生型、关联型、碎片型等不同的"结构—功能"形式,传承和发展着文艺类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价值.  相似文献   
45.
本文基于国家治理的理论,从中央与地方政府(民族地区)关系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国家—民族关系.国家治理的理论是深化认识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央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机制;项目则是中央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通过财政支付和项目制,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体现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46.
郭世宝教授任教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加拿大民族研究会联合会会长、《加拿大民族研究》共同主编、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他多年如一日,积极为中西学术交流架起桥梁,为促进世界民族的研究与交流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郭世宝祖籍山东临邑,1986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毕业后留校在校长办公室外事科任翻译,从此就与中外学术交流结下了不解之缘。1991~1993年郭世宝在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从事中英比较教育研究。毕业后移居加拿大,并在英属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开始从事移民和民族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7.
中国阶层结构由刚性向弹性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在何种形态的阶级社会中,社会成员都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因素构成了人们社会地位上的层级差别。由相同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社会集团称为阶级或阶层,而各种不同阶级或阶层共同构成社会的阶层结构。在迈向ZI世纪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社会结构正处于转型之中,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阶层结构也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各样的阶层都在分化和组合之中.其变动之大、范围之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令世人瞩目。一、分析框架当今,绝大多数社会学家都赞成,社会成员在所有制结构、组织结…  相似文献   
48.
乔姗姗  党垒  张继焦 《民族学刊》2021,12(6):11-18, 116
文章基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三个维度:“民族-民族”关系视角、“民族-国家”理论视角和“国家-民族”理论视角。 三个维度各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且彼此联系,相辅相成,显示了以“56个民族-中华民族-国家”为主体的不同研究层次:基础层次的民族关系发展;中间层次的中华民族构建;目标层次的现代国家治理,三者共同构成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性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持续推进并走向完善,提供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49.
张继焦  党垒 《民族学刊》2021,12(1):66-72, 9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提高治理能力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的保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个重大事件中体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发挥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具有内在一致性。基于"国家-民族"理论视角,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路径:从单向式到双向式。即不但有自上而下的国家主导力量,也有自下而上的民族地区及非民族地区的支持力量;既有纵向维度的国家与民族地区及非民族地区的双向互动,也有横向维度的民族地区和非民族地区之间的双向互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完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实践参考,即国家治理要推动形成集中统一的更具灵活性的纵向协调机制和横向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0.
都市人类学产生于1920年代末、形成于1970年代,是国际人类学界比较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在简要地描述了都市人类学从1920年代到2003年的发展历程后,就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基本调研方法和创新的分析方法等进行了介绍,并概要指出了国际都市人类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