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在我国当代小说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追求神秘美的现象。许多作家,在有意识地描写神奇的人物,讲述怪异的故事,展示玄虚的场景。这种神秘美的追求,归根结底是与人类生存状态中的神秘有关的,同时,也有着特定时代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文学开拓的等多方面的内在原因。这类作品,不仅别具审美风范,且有着激活读者想象,开拓读者思维空间,启悟人们领略人生的深奥与复杂,使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的生命价值,人类生存秩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的幸运、语体美及其它──夜读断想杨守森1作为作家,曹雪芹是幸运的。他曾生活在那样一个人丁兴旺、仆役众多、亲朋聚居的大家族中,这才使他有可能在《红楼梦》中,从容安排那么多复杂的人物,写出那样一层层盘根错节、纵横交叉、玄妙莫测的人物关系。这些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中国的文艺学研究之所以缺乏突破性的进展,应从其研究的价值取向中寻找原因。由于人们过多地强调研究成果的功利性,而忽视研究过程的自身价值,致使多元的、自律的文艺学研究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而真正的“思想解放”应该从转变这一观念开始。  相似文献   
14.
15.
人工智能用于文艺创作,丰富了表现手段,提高了创作能力,开拓了想象空间,已在文艺观念、创作格局等方面,对人类的传统创作提出了挑战。但本质上属于机器的电脑,尚无法创作出真正具有人性境界的作品。就其发展前景而言,也还看不到电脑能够完全代替人脑的任何可能性。人类的文学艺术创作,是通过人脑进行的一种与情感、知觉、思维等相关的复杂的精神活动。而在电脑尚难以具备人脑功能的情况下,所谓人工智能性的文艺创作,也还只能是一种奇异的梦想。  相似文献   
16.
国木田独步(1871—1908)是一位迄今尚不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重要的日本近代作家。他一生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前期浪漫主义和后期现实主义这样两个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有关研究者,一般都把注意力投射到他的后期创作中去,且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我们以为,在独步后期作品中,的确不乏《竹棚门》、《穷死》一类现实主义特征的优秀作品,但真正标志其艺术成就的应该是他的前期浪漫主义作品。这些作品的突出特点在于,作者是以诗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外,数千年来,有多少志士学人,在孜孜不倦地寻求一条人人承认的、普遍行之有效的所谓美的客观标准,为之伤透了脑筋,至今依然没有最后结果。在审美领域,究竟存在不存在这样一条标准?本文的看法是,客观标准是存在的,但不可能是唯一的、普遍有效的,纯然审美的,而是多元的,以另外一些价值判断为主体内容的判断标准。审美现象表明,当人们对某种事物发出“美”或“丑”的情感判断时,所依据的根本就不是纯然的审美标准,而是以另外一些价值标准为前锋,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上升为情感判断的结果。这诸多判断  相似文献   
18.
随着理性意识的强盛与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世界已越来越进入海德格尔所说的黑夜状态.面对世界夜色,人类没有自弃,而是一直在政治、哲学、宗教、科技、经济、教育、法制等诸多路径中顽强地奋斗着、求索着.文学艺术,也仍将会以自己神圣的理想与希望之光,继续导引人类的未来.诗人、作家的使命正在于,以对生命存在与宇宙精神的感悟,以非功利性的想象智慧等,稀释现代人为物欲所充塞的心灵,在世界黑夜的时代里道说神圣.  相似文献   
19.
不管人们如何评价,这已是无庸置疑的事实,人类的艺术思维正在发生着现代裂变。想象,这个艺术思维的精灵,这个长期以来,在神学和理性护持下循规蹈矩的孩子,已经不再那么驯顺了,它要自己去闯荡世界。它在奋力挣脱线性因果链的束缚,企图以辐射想象来网连世界;它不再小心翼翼  相似文献   
20.
论郭小川建国后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小川是以“战士诗人”著称的,但“战士”之语,实不足以概括复杂的郭小川。作为战士,他奋力献身革命事业,并创作了许多气势豪迈的时代战歌。但他又不是一个别人能够轻易驯服者,而是一位向往人格独立、力图以个性化的方式介入历史的知识分子。只是因个人及历史的局限,郭小川终生未能达到完整而独立的人格境界。郭小川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他的诗文,更是关于文化人格、诗性精神等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