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方面的系统工程。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心理等方面对精神文明系统工程进行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理论探讨,是摆在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的基础上,本刊编辑部和我校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邀请校内部分同志就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22.
年龄,是人的生命构成的要素之一。不同年龄阶段的生命特性,对作家的创作产生着不可低估的潜在影响。年龄又有时序年龄、生理年龄与精神年龄之分,在文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诗人、作家,会保持其超越性的精神年龄,创造出非凡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3.
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艺术?我国文艺理论界已经形成的主导看法是:文学艺术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这类看法,未免有失简单,且不怎么符合实际.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来看,文学艺术的功能,可以从命理与文化两个方面予以进一步分析.其命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能够振奋人的生命活力,扩展人的生命空间,缓解人的生命痛苦,强健人的生命体征;其文化功能主要表现在能激发人的创造智慧、陶冶人的诗性情怀、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正是这样的功能系统,决定了文学艺术之于人类生活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4.
基因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已经证明,基因不仅决定了人类的生理机制,也在影响着人类的心理活动.据此可知,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也必与基因相关.基因信息,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源泉,也会影响其创作才能、艺术个性等等;不仅决定了艺术形式或某些形式要素的生成,同时也在维系着某些形式规则的稳定性.此外...  相似文献   
25.
2012年8月8日-10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文艺理论研究室联合主办,由山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承办的"国际视域与中国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九届年会在济南召开,来自全国150多所高校及有关研究机构的近300位学  相似文献   
26.
文学作品,当然必须具有“文学性”.但仅凭“文学性”,只能判定一篇文章是不是“文学作品”,尚难以判定是不是“好作品”,更难以判定是不是“大作品”.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非文学性”对“文学性”的掩抑固然伤害了文学,但如果反转过来,让“文学性”掩抑了“非文学性”,同样是文学的悲哀.对于文学作品的整体价值而言,“文学性”重要,“非文学性”亦同样重要,在许多情况下抑或更为重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颓落与低迷,主要原因就已不再是“文学性”的缺失,而更在于某些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非文学性”因素的缺失.  相似文献   
27.
由于与意识形态之间,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密切关联,在我国,文艺学曾长期被视为特别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但近年来,其边界问题、自性问题、合法性问题,已不断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了。人们的质疑大致有两个理由:一是学科称谓与界定混乱,二是随着电视、网络等文化门类的发展,传统的文艺学学科的研究领域已过于狭窄,学者们已难以有所作为,其研究也只能日渐走向冷寂了。我认为,这类理由,与文艺学学科本身的边界问题、自性问题、合法性问题并没什么直接关联,因而仅是这类问题的探讨与争论也就没多少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8.
工具化与运动文学、歌颂化与暴露禁忌、理性化与泯灭自我,是影响20世纪中国文学成就的三大痼疾.文学创作,当然可以有功利目的,可以歌颂,也离不开理性光辉的照耀,但同时更应是作家发自内心深处的生命律动,不可遏止的情感宣泄,直面现实的心灵颤音.  相似文献   
29.
艺术境界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文艺学领域,“意境”与“境界”常被混为一谈,而实际上是判然有别的。“意境”强调的是主客化一,情景交融,“境界”注重的则是作家、艺术家凝铸于作品中的关于现实、人生、宇宙的主体性体悟与沉思,即诗性精神空间;“意境”是一个浑然整体概念,“境界”是一个深度层级概念;“意境”更适于论及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之类诗作,而“境界”则不仅可用之于分析各类诗歌,亦可用之于分析小说、散文、戏剧以及书法、绘画、音乐等各类艺术作品,以及诗人、作家、艺术家的人格层次等。文学艺术中的境界,由低到高,大致上可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宇宙四个层级,中外历史上那些一流文学名著,所达到的正是最高品级的宇宙境界。  相似文献   
30.
两性世界与两性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人与女人,是文化生成,但首先是肉体生成,其精神差异是具先天性与绝对性的。无论怎样的文化同化,男人到底是男人,女人到底是女人。男女两性作家,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尊重自我性别,才能保证创作成功,才能造成阳刚与阴柔之美并存的生机勃勃的文学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