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杨守森 《文史哲》2022,(1):131-144+168
作为人类的故乡,乡村,不只是地域空间,也是文化空间,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重要发源地。乡村美学,理应成为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乡村生活环境中,在乡下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器具制作、人性人情、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以及相关的文献、典籍、诗词歌赋中,蕴藏着既不同于外国乡村,也不同于现代城市的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文化资源,亦深隐着民族乃至人类共通性的审美心理生成的奥秘。将中国乡村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加强对中国乡村审美人格、审美观念、审美创造、审美环境、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既有助于为民族振兴探寻文化之根,亦可为中国当代新农村建设与城市社区建设提供审美维度的借鉴。  相似文献   
32.
笑,一般说来,是乐观的集中表现。在战斗者身上,则更多地含有自信的成分。以战士诗人著称的郭小川同志,他的诗中时常流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充满乐观自信的朗朗笑声。悲伤叹息与这位诗人几乎是绝缘的,从而构成了他的气势磅礴的诗的交响乐中乐观主义的主旋律,具有催迷惘者振醒、激颓靡者奋发、壮战斗者神威的巨大艺术力量。如果我们用郭小川自己的诗句来形容这一乐观主义风格特征的话,那就是:“我永远笑着,走向战斗的原野”(《热河曲》)。  相似文献   
33.
劳伦斯,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在文艺学、美学理论方面,也别有贡献,特别是他关于“美就是性”、“性非色情”之类论断,是极具胆识与创见性的。劳伦斯是从生命美学的高度,论述性与美、性与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的。他的见解,实际上是出于对人的自然本性受到社会文化压抑的不满,是对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和谐自然的关系遭到破坏而发出的生命抗争。  相似文献   
34.
小说大师与文化部长--茅盾建国后的心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大师茅盾 ,以其丰富的文学经验与深广的社会阅历 ,本应取得更为辉煌的创作成就 ,但成为新中国的文化部长之后 ,由于国家意志与艺术良心的冲突 ,以及自己的脱党经历等方面的隐忧 ,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终于窒息了自己的艺术生命。此外 ,原有生活积累与“工农兵方向”的相违 ,也使茅盾的创作难以为继了。这不只是茅盾个人的损失 ,也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损失  相似文献   
35.
中国当代美学,虽然诸说繁多,热点频仍,但因"思维指向"的迷误,常见大而无当、玄虚莫测、脱离实际、不能有效地回答与"美感"相关的常识性问题,有的甚至越来越远离了这类问题。这种状况,与我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类乎"集体无意识"的"唯心主义心态禁忌"以及教条化地理解马克思的有关言论似不无关联。我们的美学研究,只有回到实际、回到常识,从"美感"出发,而不是从子虚乌有的"美的本体"出发,才可能更有作为。  相似文献   
36.
杨守森 《求是学刊》2004,31(5):89-91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造纸与笔墨技术使原始状态的口头创作日渐式微,而转向了以书面创作为主体;是印刷技术的发明,使文学文本的广泛流通与传播成为可能.而在当今时代,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日渐繁盛,文学艺术的发展又面临了一个新的关口.只不过在许多人看来,与历史上有过的其它技术机遇不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不是文学的幸运,而是文学的灾难:数字技术引发的信息爆炸、图像冲击、网络写作、超文本写作、电脑诗人等等,不仅已破坏了原有的文学疆域,且正在弱化着文学的传统特征与功能,有人甚至惊呼文学末日的来临.  相似文献   
37.
杨守森认为,张继的小说于质朴的泥土气息中深藏着现实的苦涩与梦幻,人生的玄机与幽妙。其人物系列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乡间平民百姓及乡村基层干部两类形象,由此揭示了中国农民依然无法摆脱的心灵困境以及现代文明进程的艰难。他的小说富有故事性,荒诞与反讽意味以及玄妙莫测的偶然性是其小说故事的特点。李茂民认为,张继的小说通过对农村社会关系的真实描写,使长期被遮蔽的农民身份问题呈现出来,这是他的创作明显区别于文学史上其他乡土作家和当今私人化写作的标志,因此可以将其创作称为新乡土小说。孙叔文认为,张继的长篇小说《去城里受苦吧》将艺术视野由农村伸向了城市,通过农民贵祥与村长关系的颠覆,展示了乡村权力秩序的动摇,又通过城里女人李春与贵祥的关系,展示了城市对乡村的进逼与消融。  相似文献   
38.
人类由自然万物体悟到的至诚率性、众生平等、虚静无为、生生不息之类宇宙精神,与人类的文学艺术有着重要关联。在常常被视为文学艺术通则的真善美的追求中,即隐含着宇宙精神的神髓。在具体作品中,则主要体现于自然礼赞、社会理想与人生追求三个方面。在中外文学史上,许多作家、艺术家,正是凭依“宇宙人格”之素质,得赖“宇宙精神”之光的照耀,才达致了高超的艺术境界,才创造出了具有“天地之大美”之作。  相似文献   
39.
杨守森 《东岳论丛》2002,23(6):112-116
艺术天才并不神秘 ,可分为潜在天才与现实天才两种情况予以分析。前者是指从事艺术活动所必需的由生理机制决定的独特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等 ,其生成主要与遗传及父母结合时的条件有关 ;现实天才 ,是指创作出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伟大作品的作家、艺术家。现实天才是以潜在天才为条件的 ,在其实现过程中 ,既需要自我能力的体认、勤学苦练 ,又需要特定时代的文化氛围的激励等  相似文献   
4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文坛上,旧体诗词的创作呈现出引人注目的兴盛之势.这一文学景观的意义不只在于文学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依恋,是民间正在自发积聚的一股抵抗物欲泛滥、道德溃败的文化正能量.作为一种传统文学体式,如何适应现代生活,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创新,自然也还需要人们从多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