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伦理体系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首先来讨论因道德层次缺位和偏执崇高造成的现实道德危机。道德从来不是抽象的。从道德的自我践履和律己难度或从道德的社会功能即利群程度讲,现实道德是有常德、美德、圣德层次之分。诸如正直诚实、公正守法、尊老爱幼、互尊互助、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等等皆属于常德规范;诸如仁慈博爱、助人为乐等等皆属于美德范畴;而忘我牺牲、无私奉献等则属于圣德或崇高道德范畴。其中,最具有道德约束功能的便是常德。这是因为,道德规范只有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并自觉遵循才有意义,才能形成道德舆论环境并形成道德约束力。实际上,人们日常的…  相似文献   
6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认还是否认资本剥削现象存在,批判还是粉饰资本剥削行为,永远是一个事关马克思主义根本宗旨的原则问题。本文在“雇佣劳动未必导致剥削”立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在市场经济中消除剥削的必要性与正义性.指出,消除资本剥削“合目的”“合规律”“合规范”。这从理论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姓“社”的问题。消除剥削.将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名副其实。本文对当下如何消除对农民工的剥削问题,也做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63.
简论道德规范的缺位与错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近十几年的道德现状评价,伦理学界主要集中在爬坡论与滑坡论两种观点的对立和争论上,而忽视了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规范缺位与错位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解决道德缺位与错位问题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对道德爬坡、滑坡的论争,它涉及中国现代道德规范体系多元化建设这一实践伦理难题,关涉到对中国改革和现代化进程提供有效道德支持问题。笔者不揣浅陋,将自己思考的一些问题坦陈如下,供大家批评。1依笔者愚见,所谓道德爬坡论与滑坡论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它们都是基于不争的事实。大家之所以在认识上产生分歧,是因为双方所持的都是道德一…  相似文献   
64.
1997年12期《学术月刊》刊载的朱立元先生大作《对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论述的几点思考》,对1997年1期《文艺研究》发表的陆梅林先生《(巴黎手稿)美学思想探微》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无论陆先生对《巴黎手稿》译文的重新校译、诠释,还是朱先生对陆先生美学观点的置疑,放到当下的美学学术环境中都十分珍贵。这表明,我国美学界一批中老年美学家依然在坚守美学阵地。众所周知,美学危机是个世界性的话题。早在本世纪初,西方“许多智力过人的学者都已放弃了对美的本质的思考”,认为“美学注定具有悲剧的色彩”。而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兴起,在当代西方,传统美学的悲剧命运也已宣告结束;各种美学体系已被解构成语言的碎片了。在20年纪下半叶依然能保持繁荣的中国当代美学,能否避免这一危机,这已是摆在各美学派别面前的共同课题,也是美学界所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5.
杨曾宪 《学术界》2001,(3):132-134
杨玉圣先生提出学术批评应署本名的观点很有意义。但我认为 ,对这一问题讨论应实事求是。眼下学术空气亟待净化、纯化 ,像东来先生所说的那种因“批评者内心龌龊 ,小题大做 ,哗众取宠 ,暗箭伤人”而匿名的情况 ,确实存在 ,并应尖锐批评。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不久前便有人因余秋雨 (散文 )在王国维书架上放了一部《四库书》而嘲笑余缺少文史常识 ,并要他为上海一级演员文化考试不及格负责呢 !好在 ,这样的批评只要允许反驳 ,其“结果最终只会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本文所论 ,是严肃的学术批评 ,包括学理批评、学派批评和学风批评 ,暗箭伤人…  相似文献   
66.
废中医论者,废不掉中医;国粹主义,倒可能葬送中医。废论者,尽管以科学道士自居,且自诩为自由派人士,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悖逆民主精神的霸权意识。少数废论者,无论怎样自壮声威,也无碍中医存续,但他们在科学旗号下对科学精神的践踏或废弃,却可能使中国医学科学丧失发展契机,永远受制于他人。把"废医验药"说成"中医科学化、现代化",当然也是自欺欺人——中医给"废"了,还怎么"化"呢?  相似文献   
67.
文化审美价值距离与“难能为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价值距离是克服传统社会美论由“本质力量对象化”所产生的“泛美主义”的重要概念。人类在实践中创造文化客体、创造功利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文化价值;文化客体本身既具有功利价值,也内合有文化价值。而正像人的文化素质实践能力有差异一样,人们的实践活动本身也是有差异的。但无论具体情况如何,制约文化审美价值关系生成的这种“文化审美价值距离”,即由文化价值寻常实现水平到理想实现水平间的差距,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在非专业文化领域,文化价值距离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相对性;在专业文化领域,文化美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专业文化审美尺度。文化价值距离对文化审美价值的制约机制或衡量客体的文化审美价值尺度的内涵,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难能为美”。  相似文献   
68.
写在前面的话 2006年夏。笔者赴荷兰探亲两个月。期间,持欧铁通票,周游列国一个月。欧洲的火车。无论乘客多少,车厢里总是静悄悄的,火车行进又稳,窗外的风景看久了也单调。脑子里难免会涌进一些问题。引起一些思索。由于到过女儿所在的大学。了解了一些荷兰教育的情况。便想到了中国的教育。  相似文献   
69.
<正> 传统美学一大弊端就是将审美只局限在文化社会层次上,试图用单一的审美规律或美的本质把握概括所有审美现象,这样就难免胶柱鼓瑟,立论片面,而被人们随意否定证伪。这也是现代美学尽量回避对美的规律或本质探讨的原因。其实,有现象就有规律、就有本质。问题是审美现象尽管就其整体属性而言属于文化属于社会,但它的构成却不仅仅是文化社会因素。从系统本体美论观点来看,在审美系统中获得文化社会属性的诸多结构或制约因素,其本身往往都是前文化物理生理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及其制约条件同样是审美规律的有机组  相似文献   
70.
面对日益严重的自然生态危机,不同的价值学理论提出了不同的对策。其中就包括后现代哲学对人类“主体主义”的否定和生态伦理学主张的自然中心价值论等泛价值理论的生成。但这些理论本身有难以弥合的重大缺陷,价值毕竟是属人的。本文提出自然生态价值、自然效用价值两重性理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全面阐述,人只有合生态规律地顺应保护自然生态价值,才能合主体目的地改造、利用自然效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