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五四时期是激进思潮集中爆发的时期,其主要表征是整体性的反传统和整体性的西方化。立足当代语境,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五四激进思潮的历史价值,也应该看到它多方面的缺失。五四激进思潮的缺失主要包括: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民族文化的虚无意识、归咎于古人的无能心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的"弱人政策"以及总体性西化的"认知不足"等。  相似文献   
42.
43.
论"中国哲学史"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的“中国哲学史”会不断地被改写或重写,这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呈现“马克思主义化”的继续展开、继续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回归原汁原味的“中国哲学”、整合式创新等主要建构模式。但在全球化语境下,只有面对中国现实,关注全球性问题和学术的世界性因素,探求新的哲学范式,才有可能实现“中国哲学史”建构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44.
19世纪末以来,围绕着“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主题,曾展开过长时期的文化讨论。但真正对文化问题作形而上深思,建构起文化哲学体系的人似不多见。梁漱溟和贺麟以对文化本体、文化发展和文化选择等问题的系统阐论,使他们成为中国20世纪前半叶杰出的文化哲学家。一 本体论的建构是哲学之为哲学的必要条件,元哲学如此,专门哲学也是如此。梁漱溟、贺麟文化哲学的第一个共同点就是设置了一个作为理论支点的文化本根。 梁漱溟从他的生命宇宙观出发,把文化的根本规定为意欲。 在梁漱溟看来,宇宙由生活产生,生活与生命是一回事,不过为说话方便,一个表用,一个表体,人是生命的核心,这个核心的核心就是人心,又称意欲、生命冲动、阿赖耶识等等,因此,说到底,宇宙产生于意欲。 意欲是宇宙的根本,当然也是文化的根  相似文献   
45.
明人万时华云:“今之君子知《诗》之为经,而不知《诗》之为诗,一蔽也。”①李泽厚和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虽然把握了《诗》之为诗的视角,但他们把中国古代美学的起点或定于孔子,或定于老子,均未对《诗经》所涵盖的审美心理作系统的阐论,这是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一大缺憾。其实,任何理论的起点既不可能是不可穷尽的无限,也不可能是十分精确的有限,它只能是一个无限与有限相统一的动态过程。不揭示《诗经》的审美心理,就不可能真实把握中国古代美学的起点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诗经》作为我国最…  相似文献   
46.
东晋人的《列子·杨朱篇》,建构了我国思想史上绝无仅有的以感性享乐为主旨的人生哲学系统,直接与正统的人生哲学发生了冲突,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检讨。本文不揣冒昧,试图对《列子·杨朱篇》的人生哲学,尤其伦理思想作出公正的评判。一、“恣口之饮”、“肆情之色”《列子·杨朱篇》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欢乐,“尽一生之饮,穷当年之  相似文献   
47.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提出了四种人生境界说,建构了一个逻辑化的人生哲学系统。本文仅就其内容略作分析和评价,以就正于方家。 一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是一种理性主义学说。它确立了意义的主体性原则,把理性自觉的程度作为划分人生境界的唯一参照系统。 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要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所谓意义是与人的主体性即“觉解”密切相关的,对一件或一类事物有了觉解,此事物对于人才有意义,否则便无意义。所谓“解”就是了解,“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所谓“觉”  相似文献   
48.
一近百年来,人类理性由于社会文化的开放趋态和传播媒介的日新月异,在相互撞击中相互介入,由分崩离析而相对粘聚,开始了“世界历史性”的进程。“五·四”前后坠地的现代中国哲学亦未跳出人类理性的大潮之外,科学主义、生命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争鸣,演奏出不同音调的三重序曲,拉开了现代中国哲学的帷幕。 胡适、早期陈独秀、丁文江等人学宗达尔文的进化论、马赫主义的经验论、杜威的工具主义等,承袭并发挥墨学、朴学和严复哲学的传统,宣传超越经验论、科学实证论、因果决定论、互竞本能论以及文化激进主义的观点,构成现代中国哲学初始阶…  相似文献   
49.
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为主要代表的港台新儒家是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要元素。对他们的价值评判应该考虑两个维度:一是理论维度,二是实践维度;应该考虑两个背景:一是横向的中国背景,二是纵向的儒学发展背景;应当运用比较方法探讨其内部的同异,从而把握他们共同的旨趣以及各自的独特性;还需要关注两个敏感问题:一是他们的政治倾向问题,二是他们的文化目标问题。  相似文献   
50.
《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史学史论著,呈现出不同的学术立场。《荀子·非十二子》的学术立场是儒家的,《韩非子·显学》的学术立场是法家的,《庄子·天下》的学术立场是儒道兼综的。三者不同学术立场的选择主要基于作者自觉的学派归属意识。《韩非子·显学》和《庄子·天下》对墨家和名家的批评所体现的是儒家哲学的情感意识和实用思维。至于《荀子·非十二子》的“同门相煎”主要来自于儒家内部的观念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